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14

次有三心:即:一、無高下心:謂菩薩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平等心去利益眾生,對眾生不會有貢高我慢的態度,也不會驕傲,更不會瞧不起身分地位較低下的人,故名無高下心。二、不望報心:謂菩薩雖大力幫助別人,但他能三輪體空,不執著,所以從不期望別人來回報他。這種施恩不望報的心,正是菩薩心的最佳寫照。三、報恩心:菩薩非常知道感恩圖報的,因此任何人對菩薩只要有恩,無論大恩、小恩,菩薩都會想辦法盡量去報答他的,甚至小恩大報,即世人常說的:「滴水之恩,湧泉以報」者是。
  後三心是離障:一、不諂心:菩薩腳踏實地修行,不會為了個人的名聞利養,去諂媚有地位、有權勢的人,故名不諂心。二、不誑心:菩薩不會為自己的利益去說違背事實的話,因菩薩能少欲知足,安貧樂道,不貪圖名聞利養,所以用不著誑騙別人,故名不誑心。三、無險詖心:菩薩心地光明磊落,純善無惡,一點都不會耍心機,也不會隱覆人善,諂佞權貴,故名無險詖心。

  以上這些心,有積極的善忍心,和消極的善心 即沒有惡心。該有的善心,菩薩會積極去修它,愈修愈圓滿,不該有的惡心,菩薩會徹底遠離它,如此能使心地愈來愈清淨光明。調柔行體已解釋完,接著要來解釋二、別地行相。

「此菩薩於四攝中,利行偏多;十波羅蜜中,忍波羅蜜偏多;餘非不修,但隨力隨分。」 

  此三地菩薩修菩薩行,在四攝法當中,他是以修利行攝偏多;而在十波羅蜜當中,他是以主修忍辱波羅蜜偏多;其餘的三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和其餘九種波羅蜜,菩薩不是不修,只是隨著自己的能力和隨自己的緣分去修罷了。上來將二、別地行相已經解釋完畢,下面要來說三、結說地相。

「佛子!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。」 

  金剛藏菩薩又稱一聲「佛子!」說:以上所說的這些菩薩法,就是菩薩在第三發光地中修種種菩薩行所顯現出的特色。上來一、調柔果已經全部解釋完畢,下面要來繼續解釋二、攝報果。此中又分二:初、上勝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