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

過堂開示──出家三十要則講話(四)

三偈偈文:「出家要虔禮佛,消盡平生罪業。趙州二王供養,便是這個法則。」
禮佛就是拜佛。律藏說,真正如法地禮佛,可以得到三十六種佛的利益,最大的利益就是消除我們的慢心。慢心是六根本煩惱之一。所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。六大根本煩惱,慢居第四。昨晚我們講過,一個有慢心的人不能接受別人的指導,就不能進步。不能進步,也就不能成功。所以慢心是學佛最大的障礙。

消除慢心,要在平常培養我們的謙德。人能謙虛,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。培養謙德,掃除慢心,最的辦法就是從禮佛做起。我們如何地自大,只要一見到佛像,總會覺得,自己渺小。一個狂妄自大的人,到到莊嚴肅穆的佛殿,看到了巍巍堂堂的佛身,自然產生慚愧心,慢心無形中就消失了。這是只僅於看到佛像而已。假如再進一步來禮佛,那麼便可將慢心消除盡淨。因為我們在瞧不起別人時,怎麼會對他敬禮呢?更何況是誠心誠意地五體投地來頂禮呢?現在面對莊嚴、偉大的佛像,恭敬之心油然而生,所以我對佛像敬禮。當五體投地地拜下去時,那麼心理極端誠懇。所謂誠則明矣。誠明在心,我慢自然不復存在了。禮佛要虔。「虔」就是虔誠,禮佛不虔誠,就難得感應。佛經將禮佛一法分為七種。這七種拜佛方式,是從禮佛者心理上區別的。最好的一種禮法是:我們在拜大悲懺的時候所觀想的那首偈:「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,我此道場如帝珠,釋迦如來影現中,我身影現釋迦前,頭面接足歸命禮。」能禮佛的人,所禮的佛像,都是緣生而無性的,所以說是性空寂。既然是空寂無相,所以能禮、所禮感應道交,稱法性而交融。能禮者的自體性和佛的自體性就能如感斯應。感應,要在這能、所禮雙方面,都體會到那不是真實的,而是假相、假名,才是真正的感應。所以當一拜佛拜下去的時候,就觀想到佛身遍滿法界,我身亦遍滿法界。如善財童子進入彌勒樓閣,頂禮彌勒菩薩時,彌勒菩薩身遍法界,善財童子禮拜的身形同樣地也遍滿法界。有一尊彌勒菩薩,就有一位財童子。這種為稱性融遍。如此的禮法,就可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。此為最上乘的禮佛。另外有一種禮法是:看到別人禮佛,我不禮佛,不好意思,於是跟著禮。這叫敷衍禮。還有一種最不好的是我慢禮。他是心不甘、情不願地去佛殿禮佛。那種禮佛真沒意思,更談不上功德。
總之,禮佛之時,心不存任何要求、期望。有要求、有期望的禮佛,不但不實際,而且功德亦將打折扣。真實禮弗是禮自性佛。藉外在莊嚴的佛像,引發吾人的自性佛。這是禮佛必須有的觀念。

禮佛消盡平生罪業,是禮佛最大的利益。因為禮佛具有懺悔之意。藉禮佛的功德,懺除平生罪業,故此種功德不可思議。譬如趙州從諗禪師,是中國佛教禮宗當中一位虔誠禮佛的典型人物。因為他一生虔誠禮佛,所以他活到八十多歲,還在遊方參學,受到當時兩位帝王(唐僖宗、昭宗)的恭敬供養。他得到如此不凡的際遇,全是由於虔誠禮佛的功德而感得。所以祖師說:「出家要虔禮佛,肖盡平生罪業,趙州二王供養,便是這個法則。」
待續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