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偈偈文:「出家要學老誠,第一不可誇能,猖狂硬氣粗疎,神人一見生瞋。」
做人的基本條件要老實、誠實、不狂妄。一個人能夠做到誠實,他就不會虛偽;能做到不狂妄,他就會謙虛持重。所以祖師在出家第八要則說:「出家要學老誠」,也就是教人學習做人的基本條件。一個狂妄的人,憑一點小聰明,而自高自大,瞧不起別人。此種人不僅不會受人歡迎,甚至天神、地神、護法神,都要厭棄他。所以為人不可誇能炫己。相反的,一個有謙德的人,方能與人相處,才能從別人那裏學到好處。我們時常看到,自滿狂妄的人,令人退避三舍,恥與為伍。故古人說:「滿招損。」狂妄自大自滿者,永遠得不到人際間的親和關係,更學習不到做人的道理。一個人生活在這社會上,不可能是萬能的。何況世界知識日新月異,隨時都可能遇到從未見聞的新境界,是自己所無法弄得清楚的,所以必須時時刻刻,虛心地學習,才是成功的第一要訣。孔子之所以成為一代聖人,就是他有「教不倦、學不厭」的精神。所以當他初入太廟時,對每一件不知道的事,都要問個明白,不懂即問,沒什麼好難為情的;也不認為,向在下位的人發問,有失身分。假如自視甚高,以為問了下位的人,覺得差恥,因此寧可不懂,也不去請問人家,那吃虧的還是自己。古人最重視「不恥下問」;俗語說:「活到老,學到老。」不懂的事情,請問人家以後,就明白了。從此也就不再因為不懂事理而羞恥了。老不懂,又以請問人家為羞恥而不肯請問,那才真正可恥哩!因為人人皆能、皆會,唯有你不能、不會。多難為情啊?所以我們要隨時學習才是。我們出家人,參學成功的第一要訣,就是要謙虛、誠實,千萬不要以為,自己知道了一點道理,便瞧不起別人,甚至不屑一顧,不願意去請教人家,這是最吃虧的事。由此看來,我們在參學的階段,不必怕難,只要學好老誠、虛心,就可穩操成功左券。因為,一個老實誠懇的人,無論走在世界上那一個角落,都會受人歡迎;一個狂妄自大的人,準是到處被人厭棄。當知,一個自己覺得了不起的人,事實上那是在暴露他的淺薄、無知!所以祖師要訓誡我們學老誠,遏止自誇才能的狂妄性。否則,一任自己猖狂、硬(粗)氣、疏懶、粗心浮氣、狂妄自大,莫說是人見到他,會生瞋恨之心,就是天神見了,也會對他討厭的呀!
律藏經典中說:我們學佛歸依三寶之後,就得到三十六種護法神的護持。受戒之後,每受一戒,就有五位護法神隨身保佑。所以我們無論在任何場面,吃了虧、受了辱,但對我們是不會有損害的,護法神清清楚楚地看到我們、護持著我們。俗語所謂的:「吃虧,就是佔便宜。」我們反過來說:一個人不誇能、不猖狂、也不粗疎,固然是美德,但是太過柔弱也不行。太柔弱了,遇到任何事故,自己都不能站起來擔當、解決,也不好。因此,我覺得,做人要外圓內方,有大丈夫的氣概,方能承擔大事。我們出家現丈夫相,受過菩薩戒,就是菩薩、丈夫,是條頂天立地的漢子,不可以再有那扭扭捏捏、站不起來的樣子,必須要有男子漢的志向。過去歷史上有很多比丘尼、善女人,她們學佛悟道,不讓鬚眉。故過分顯得懦弱、什麼事都需要人家來照顧的人,不能自立,甚至於容易養成依賴性,不能自己做主,那還說什麼荷擔如來家業?僧團裏儘可是六和同住,但基本的精神,還是要自己照顧自己。自己照顧好之後,才能照顧別人。能照顧別人最好,但不要期望別人來照顧自己。有的人過分地柔弱,好像別人不來照顧我,不來理我,就感到很委屈,或者去糾纏人家。這種沒出息的表現,不但別人討厭,自己也顯得沒有氣概,那是要不得的!待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