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性上一切的功德,都在我們的自心上圓滿具足,這種境界就是佛陀所證的圓滿佛果。
如果你能瞭解自性的功德,你就能達到「不見一法離心別有」。這是在加強心外無法的道理。我們的心量如虛空一樣的廣大,心體之大超越了時間---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限制,超越了空間--東、西、南、北四維、上、下的限制。所以我們要拿出這種如虛空一般的心量來發願。因為心包太虛,一切眾生都在我心中,諸佛的功德也在我心中。度眾生是我份內之事,成佛道當然也是我份內之事,所以說:「以虛空之心,發虛空之願,行虛空之行,證虛空之果,而無虛空之相可得」。虛空本來就無形相可得,我們的心性也不可以拿出一個長短、方圓的形相來看的。這樣的發心就叫圓,圓滿的發心就是這樣。
在座有好多位都受過菩薩戒,受戒的時候,戒師問過我們的話,說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無一眾生不度,對不對?」你們都回答:「對!」所謂眾生無邊,我們都要去度,這種口氣多大呀!為什麼這樣大的口氣呢?因為我們的心如虛空一樣,所有的眾生都在我們的心裏,都要去度他。不要說:「眾生太多了,我度不了!」要瞭解當時我們回答說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無一眾生不度」這句話的意思。
過去禪宗有一位祖師,一天在看經,有一位學者來參訪他,一看到祖師在看經,就向前請問說:「您老人家還在看經啊!」他的意思是說:「你是一位祖師,你已經悟道了,還需要看經嗎?」祖師給他回答的話很有意思,他說:「沒有什麼啦!這不過是遮遮人眼罷了!」這句話是句普通的客氣話,好像在說這沒有什麼,人家以為我也在修行,其實這不過是遮遮人眼罷了。不過這句話裏面,含有很深的禪機,就是說,經是佛的法身,我在這裏看經,等於是我的心和佛的法身相應,盡大地,就是我的一雙眼睛;盡虛空,就是佛陀的經卷,法界心性,就是這樣普遍而廣大的意思,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:「心包太虛」的意思啊。
知此八種差別,則知審察;知審察,則知去、取;知去、取,則可發心。
發心的八種不同,我們瞭解了以後,要如何在這八種的發心裏去選擇、去審察一番,怎樣的心可以發,什麼樣的心不要發。知道審察了,就知道去、取。去就是去除,取就是進取。大家都認為不好的「邪心、偽心、小心、偏心」,我們要努力去除掉它;我們要發的心是「真心、正心、大心、圓心」四種心,這就叫做去、取。 待續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