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

三、華嚴經之傳譯經過及其內容組織

大方廣佛華嚴經者,乃我毘盧世尊一代時教中之根本法輪也。以其陳義太過高遠,非下根小智所能接受。故於世尊入寂之後,即由文殊大士主持結集,藏之龍宮,垂六百餘年,隱而不傳。迨龍樹菩薩興,始入龍宮誦出,此一一乘慧日,方重朗於義天焉。

相傳,文殊大士於世尊滅後,與阿難海眾,於鐵圍山間,結集此大華嚴經時,就世間大、中、小三種良機,將經分為上、中、下之三部。上部經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、一四天下微塵數品;中部經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、一千二百品;下部經則有十萬偈、四十八品。龍樹菩薩觀前二部經,渺若淵海,非人世慧力之所能及。乃誦得後部經,歸於五天。

華嚴大經,傳之我國者,亦為三部。依其翻譯年代之先後別之,即所謂六十華嚴、八十華嚴及四十華嚴是也。茲將此三部華嚴經之翻譯經過,簡述如下:

一、六十華嚴:梵本原藏於遮拘槃國,為遮國傳國之寶。遮王敬信王寶,內宮珍藏諸大乘經,而於華嚴等一十二部大經,特別重視,將之別藏於山間石窟,嚴防外流,定為國法。有東晉沙門支法嶺者,志弘大乘,人所欽敬。聞遮拘槃國藏諸聖典,乃不計艱辛,前往求取。遮王嘉其為法精誠,遂付華嚴經前分三萬六千偈以歸。東晉義熙十四年,吳郡內史孟顗、右衛將軍褚叔度,聯名恭請西域高僧佛陀跋馱羅尊者,將支法嶺大師取回之經,譯成華文。尊者受請,於道場寺合法業、慧嚴等百餘高賢,共襄譯場。歷時數載,方畢其事,計得經文六十卷,故定名為六十華嚴。

二、八十華嚴:此經梵本原為西域于闐國之所珍藏。大唐武則天女皇者,崇奉三寶,力弘大乘,嘗以六十華嚴處會未備為憾。及聞于闐國藏有全經,欣喜無量,遂即遣使往求。時于闐有高僧實叉難陀尊者,博通三藏,尤擅華嚴。于闐國王見王朝使至,求請大經,特請實叉難陀尊者齎大經以東來。以武皇證聖元年,假東都大內遍空寺,從事翻譯。女皇親臨譯場,贊襄勝業,並綴序文而題品名。迨聖曆二年,全部脫稿,得經文八十卷,遂稱之為八十華嚴。以別於六十舊譯,故亦號之為新經。參與新經譯事者,尚有南天竺沙門菩提流志、我國高僧義淨、復禮、法藏等,皆一時之僧中俊彥也。

三、四十華嚴:此經為華嚴大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廣譯本,其梵本原藏諸南天竺之烏茶國。烏王欲來大唐朝禮,探知德宗皇帝崇奉佛教,乃手書此經,來華進貢,向德帝呈獻法寶。德宗獲經,視同拱璧。遂於貞元十二年,詔命般若三藏,譯梵為華。至十四年完成,得經文四十卷,故名之為四十華嚴。助譯此經者,有圓照、弘道、鑒虛、道通、澄觀、霍仙鳴、竇文暢等佛門龍象及大德居士,譯場在當時之長安名剎崇福寺。

於此尚有二事,必須補充言之者,即:

一、晉譯六十華嚴,於初譯時並未完全。事為我華嚴三祖法藏賢首國師之所發現。師於奉詔宣講此經時,感覺經文有不連貫處,嘗思有以補充。適當時有中天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(華言日照)者,來華弘法。師亦華嚴學者,藏公遂將經之闕文就教於日照三藏。日照三藏原攜有梵本華嚴,乃相與校勘,喜得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文中,自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,中間脫落天主光等十餘位善知識,及以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,中間文殊菩薩展伸右手,過一百一十由旬,摩善財童子頂之兩段經文。遂請復禮法師執筆,慧智法師譯語,加以按段補入。六十華嚴至此方成完本。

二、八十卷之華嚴新經,當時以為已臻完備,然據趙宋戒環大師研究指出,以為仍未齊全。蓋新經亦祗四萬五千偈、三十九品耳。史傳,龍樹菩薩所傳誦者為下部經,計十萬偈、四十八品,以新經之偈品數字言,差距頗大。況華嚴演教,每以十為圓數。戒環大師以為,新經應為十會、四十品經,尚有第七會、三禪天一品經文未來。戒師以大經義在表法,想當然耳。實則以前所舉之偈品數字言,固非僅缺一處、一會之經文也。此事有待後賢之努力,將所遺之五萬五千偈、九品經文求得,則此世界之下部華嚴大經,方成真正完璧也。

上述三部華嚴經之中,以唐譯新經比較完備。澄觀清涼國師為著疏鈔釋義,將全經分為七處、九會、五周、四分。循此組織以讀,匪特不覺其經文之冗長,且有條理井然、按圖索驥之趣。茲依華嚴疏鈔之科分方法,說明全經組織概況如下:

一、毘盧遮那世尊,初次集會於摩竭陀國,阿蘭惹法菩提場中(是為七處中之第一處),放眉間光及齒光,入毘盧遮那藏身三昧,以普賢菩薩為會主,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,說世主妙嚴品、如來現相品、普賢三昧品、世界成就品、華藏世界品及毘盧遮那品等六品,計十一卷經文,演揚如來依、正果法,令眾生由欣慕而生信。是為四分中之第一-舉果勸樂生信分。於五周中,屬所信因果周。

二、第二次集會是在普光明殿(是為第二處)。世尊放兩足輪光,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,說十信法門(此會文殊不入定,以信未入位故),計有如來名號品、四聖諦品、光明覺品、菩薩問明品、淨行品及賢首品等六品-四卷經文。前三品復顯所信之果法,後三品則正說十信法之解行力用。

三、第三次集會為在忉利天宮(是為第三處)。世尊放兩足指光,以法慧菩薩為會主,入無量方便三昧,說十住法門。計有升須彌山頂品、須彌偈讚品、十住品、梵行品、初發心功德品及明法品等六品-三卷經文。十信滿心,入十住位,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。

四、第四次集會為於夜摩天宮(是為第四處)。如來放兩足趺光,以功德林菩薩為會主,入菩薩善思惟三昧,說十行法門。計有升夜摩天宮品、夜摩宮中偈讚品、十行品及十無盡藏品等四品、三卷經文。十住既圓,續說行法,中賢十行之德,皆依佛智之所顯發。

五、第五次集會為在兜率天宮(是為第五處)。如來放兩膝輪光,以金剛幢菩薩為會主,入菩薩智光三昧,說十迴向法門。計有升兜率天宮品、兜率宮中偈讚品及十迴向品等三品、十二卷經文。行德既周,自利功圓;進位迴向,兼以利他。上賢十向,智德增勝;三處迴向,而無障礙。大悲普覆故,迴向眾生;大智上求故,迴向菩提;入理雙寂故,迴向實際。

六、第六次集會在他化自在天宮(是為第六處)。如來放眉間毫相光,以金剛藏菩薩為會主,入菩薩智慧光明三昧,說十地法門。品唯單一,而經文則有六卷之多。上之三賢進修位滿,解、行、願之三德,亦已周圓。如今進位十地,親證真如,如來智業,漸漸增修,有如大地生成萬物。

七、第七次集會重回普光明殿(處同第二)。如來親作會主,放眉間光及口光,入剎那際三昧,說等、妙覺法門。有十一品、十三卷經文。於中從十定品、十通品、十忍品、阿僧祇品、如來壽量品及菩薩住處品等六品經文,總為說等覺法。良以十地既已滿心,即將成等正覺,故立等覺之名。自佛不思議品、十身相海品至隨好光明品之三品經文,為說妙覺之法。上來等覺義周,自然進階妙覺果海。以上於四分中屬第二──修因契果生解分;於五周中,為差別因果周。蓋如來名號品下二十六卷經文,明差別因;佛不思議品下三品經文,明差別果。下面普賢行品與如來出現品之兩品經文,於五周中,為平等因果周。蓋普賢行乃平等因;如來出現,則平等果也。

八、第八次集會仍在普光明殿(處同第二)。以普賢菩薩為會主,入佛華嚴三昧,說二千行門(此會佛不放光,表行依解發,依解光故),亦唯祗離世間一品,但有七卷經文。由上差別因果與平等因果已得勝解。今則依解起行,六位頓修,二千行門,一時齊起。雖處世間,而無染著,故謂之為離世間也。以上於四分中屬第三──託法進修成行分;於五周中,則為成行因果周。
九、第九次集會為於逝多林(是為第七處)。以如來、善友為會主,放眉間白毫相光,說果法界法門。亦唯入法界之一品,而經文長達二十一卷。上來大行,既已圓具,窮證法界,理有必然。此會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,意在顯示果法界法,令諸眾會頓證法界。而以善財示範,歷位進修,是為漸證法界。頓漸不二,本末融會,皆共圓證法界法性。此乃華嚴大教之不共宗旨也。以上於四分中屬第四──依人證入成德分;於五周中,則為證入因果周。

華嚴大經,無盡教海,汪洋沖融,廣大悉備。初學讀之,不啻入海算沙,無法得其涯畔。幸我華嚴祖師,悉心規畫,使三十九品經文,條理分明;四十二位法門,綱舉目張。學者就路前進,寶所不難覓得矣。

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彌陀佛誕前一日於華嚴蓮社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