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

六、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(一)

一、前言

佛教教主釋迦世尊入滅之後,所遺聖教,原本一相一味。後經數百年的衍化,由上座、大眾兩部,發展成本末二十部。此為歷史所謂的部派佛教時期。至四、五百年期間,有無著、世親兄弟出,依深密經等思想,開展出有
部大乘佛教。六、七百頃,有馬鳴、龍樹菩薩應世,據般若經等思想,發展出中觀學派,稱為無相大乘佛教。有部大乘佛教,經戒賢傳我玄奘大師,創中國大乘法相唯識宗;無相大乘,經我吉藏大師,開創成為中國的三論宗。中國佛教除上述空、有兩宗外,更有杜順大師等,依大方廣佛華嚴經,創立之華嚴宗,判釋如來一代時教,為三時五教,主伴圓融,理事無礙。成為修學佛法者,最極肯要的指導原則。以其統含性、相、空、有,權實大小之教義也。茲將華嚴思想教判之殊勝價值,簡介如下。

二、華嚴思想的殊勝價值

佛陀自內證的境界,是遠超過我們思慮的範疇,言說亦不能及。這叫做「性海果分不可說」。可是佛陀慈悲,應機施教,在無相法中,炳現萬象;於無言說境中,圓音頓演。所以當初佛在菩提場內,正覺始成之際,為普賢第四十二位法身大士,開示了一乘圓頓的根本法輪。這叫做「緣起因分可說」。在緣起因分可說的情形之下,復更生出各種義門,演成無量的教法。對於上根利智的頓機者流,說出圓融無礙、一乘不共的法門。這叫做「別教一乘」。而對於中、下二種根機者流,說出開權顯實、會三歸一的依本起末法門,引之漸入圓教,這叫做「同教一乘」。那麼,在這個同、別二種教判裏面,華嚴宗乘的學者們,特別崇重「別教一乘」的殊勝。這是華嚴判教的第一個特質。其次,在五教十宗判釋裏面,特別強調「一乘圓教」的殊勝,則是華嚴判教的第一個特質。最後在本、末二教判釋裏面,特別推尊稱性直談的本教的殊勝,約化儀而對辨本末時,將華嚴經視為根本法輪。除了華嚴之外,再沒有什麼可以叫做「本教」的東西了。這是華嚴判教的第三個特質。以上三點是從判教的立場上,所顯出的華嚴殊勝的價值。

其次,我們再從教理方面來看。華嚴經是佛陀海印三昧中一時炳現的無上法。「海印」是以譬喻而表示毘盧遮那世尊大覺的內容。蓋毘盧世尊大覺果海,是物我一如的,也就是所謂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的境界。借用大乘起信論的話來說:「依不覺故,說有始覺,又以覺心源故,名究竟覺。」此究竟的覺悟,是即大覺。這個大覺的當體,也就是「一法界心」。在這個絕對的一法界心中,所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的一切無量無盡的現象,都能夠同時現出來,如大海上的風平浪靜時,天際的眾星,無不印現。在毘盧世尊的大覺心海中,一切萬有,無不印現。華嚴經的內容,就是描述著佛陀所印現的諸法實相境界。佛陀海印三昧中的實相境界,微妙不可思議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相即相入,圓融無礙。而此無礙,不惟是理事無礙,而且更進一步達到了「事事無礙」的境界。所以華嚴法界緣起論的究竟,可以說,就是「事事無礙論」。事事無礙論又可以稱之為「現象絕對論」,或名之為「現象圓融論」。這現象絕對論並不是唯物論,也不是一般的唯心論,同時更不是一元論,因為它主張「一即是多故」;又不是二元論,因為它主張「多即是一故」;當然也不是多元論,因為它主張「一多相即故」。無以名之,名之為「一真法界論」。這個一真法界論,也可以說,它是「如實知見的一心宇宙論」。換句話說,它是佛陀海印三昧中的「一心妙有論」。這個「一心妙有論」,乃是「現象絕對論」的根本要義全部內涵。

那麼,甚麼叫做「海印三昧」呢?其麼叫做「一心」呢?關於海印三昧的意義,我在上面已經講過了,下面應該要說一說「一心」的意義。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