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第三段經文,乃說明諸天子聽了上兩段話,產生了問題。本來以為業報生死為實有,繼而聽說業性本空之理後,又以為什麼都沒有了。如此便要墮斷滅見。因此,這段經文,旨在糾正這斷滅見。「諸天子,譬如我聲」,這是本科中第一個譬喻。「鼓無生無滅」,是隨聞喻。天鼓說法,只聞其聲,不見形相,故無生滅之相。「造惡諸天,不聞餘聲,唯聞此地獄覺悟之聲」:這裏指出,從地獄中蒙毘盧遮那菩薩光照,而超生到兜率天宮的諸天子們,當時在地獄中,別的聲音聽不到,只聽到從菩薩光中,發出的覺悟之聲;因說性有,而生滅之相不可得。「一切諸業,亦復如是」,我們所造的善惡業,也是一樣。「非生非滅」,性體上看不到,故非生滅。「隨有修集,則受其報」,但若造了這些善惡業,還是會受報的。這就是「罪性本空,業果不亡」的道理。千萬別說罪性本空,犯過無妨,而儘量做壞事。這是對治撥無因果的大邪見的。所以雖看不到生滅之相,見不到其實在個體,但天鼓聲,或一切眾生餘音,乃至一切諸業,皆同一法理,其感果的功能,都永遠存在。凡是有因,必定能感果,這是肯定的。以上為第一個挽救執空性的斷見。下面第二個譬喻的設施,為的是要救常見
(2)聲無去來喻。文曰:
「諸天子!如我天鼓,所出音聲,於無量劫,不可窮盡,無有間斷,若去若來,皆不可得。諸天子!若有去來,則有斷、常;一切諸佛,終不演說,有斷、常法;除為方便,成熟眾生。」
眾生的執著,不是執有,就是執空。聽說空,便以為空無所有,而落斷滅見;聽說有,便以為諸法實有,又落於常見。這斷、常二見,均屬邪見,斷滅見固然會給我們帶來大災害,而常見也有大缺點;他認為所有的東西一成不變,佛永遠是佛,眾生永遠是眾生。這麼一來,人便不容易向上,以為沒有成佛的希望了。古來有兩句俗話說:「仙家還是仙家做,那有凡夫做仙家?」這種思想就是常見。佛教要破這兩種邪見,立中道觀,不住常見、不住斷見,不著有、不著空。中觀論曰:「諸佛說空法,為離於有見。」一切諸佛說空理,如心經說五蘊皆空,仁王經上亦說有十八種空,這些空,都是以否定之法來顯真理,而不是空無所有。眾生就是把一切看得太認真,處處執著,以為諸法實有,因此人間才有種種紛爭,有見戡不破,造下紛爭的惡因,給眾生帶來無窮的生死痛苦。佛陀一生,說法四十九年,以二十二年談般若,其內容全在談空。法華經所謂二十年除糞,到最後是畢竟空,何故說這許多空呢?因為眾生執情太重,是障礙成佛最大的阻力,所以諸佛出世,一成道就說:「大地眾生,莫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皆因妄想執著太牢固,而使佛性不能證得。」如來的智慧德相,是非常有價值的,人人都擁有它,這是一個成佛的心。佛性平等,六道眾生不差一絲一毫,大家都有神通妙用,無量功德。卻因為妄想執著太多,而不起作用,不能證得。所以要以空理、空性,來戡破妄想,告訴我們這世間的一切,都是幻化的,不實在的。然而這道理,並非一說大家就懂,就能接受。因此佛陀要以二十二年的時間,來說般若,以遣執情!佛對眾生如此談空說有,無非是為引導眾生,入於中道。但是,諸天子聽了前面說罪性本空後,又說業果不亡,便以為是有兩個道理:一個是有的,常的;一個是無的,斷的。為了糾正其兩種偏見,所以要這段經文。天鼓再一次招呼諸天子說:「諸天子!如我天鼓,所出音聲,於無量劫,不可窮盡,無有間斷」。這就是以第二個譬喻,來顯示法性真理,如天鼓的音聲,是個理性,是諸佛所要說的性空真理,此真理是永遠存在的,他無量來不可窮盡,無有間斷,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。這個法性理體,「若來若去,皆不可得」,它無來去之相故。你如果想在真理上找來去之相,那是找不到的。真理是諸法性體,普遍存在,無生滅去來之相。我們應該肯定這個道理,理性上是空無一物的,而事相上雖有也是幻化的;故事相上也找不到不變的實體,它是即相即性的,事在理就在。因而經文說皆不可得。「諸天子!若有去來,則有斷、常」,為什麼真理沒去來之相呢?假如它有去來之相,就有斷、常兩種理論存在了,「去」而不來即斷見;「來」而不去是常見。犯了斷滅見,認為什麼都空了,便無惡不作;有了常見,認為一切即永恆,沒有轉凡成聖的希望,這兩種都是過失。若真理上有去來相,則有斷、常,那就不是真理了,所以說無去來相。「一切諸佛,終不演說,有斷常法」,一切諸佛所說的真理,是非斷非常的中道法,不來也不去,不生亦不滅,不有也不無,不斷亦不常,這即中觀論的八不中道思想。今此大經中似乎是有常有斷,但那是方便,不是真實。今此華嚴圓教,乃佛陀所說全部真理,不會有斷常、去來、有無等對待法的,是唯一中道。千萬莫以為畢竟空,就一切皆空無所有,或認為結果存在還是有的,是常的。實際的,萬法緣生,事有理無,不常不斷,中道的真理我們應認清。「除為方便,成熟眾生」,這麼深的理論,要使眾生馬生接受,是不太可能的,除非上根利智,善根深厚的大心眾生,可以頓悟契入。普通的凡夫眾生,你要引導他悟入佛道,都得以權巧方便,慢慢教化,令他善根成熟。所謂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。」法華經上有化城之喻,便是這個道理。化城祗是佛道的中途站,不是目的地。但最後還是要開權顯實。所以說除為方便,成熟眾生。這裏所說聲無去來的譬喻,也是開顯佛陀本懷的意思。向下這一段譬喻,乃在補救說了中道,不來不去之理以後,到底業報的存在,又是怎麼回事呢?
待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