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五、華嚴宗五教十宗的教判(一)

華嚴宗五教十宗的教判

一、華嚴經的傳世

華嚴宗,是依華嚴經研究發展出來的一個宗派。華嚴經,為佛成道後二七日中,所說的一部大經。由於它的陳義太過高遠,所以文殊菩薩結集出後,即藏之龍宮,迨佛後七百年頃,始由龍樹菩薩自龍宮誦出。相傳,藏於龍宮之華嚴經,有上、中、下三本。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,一四天下微塵數品;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,一千二百品;下本有十萬偈,四十八品。龍樹誦出者為下本經。於我國晉朝義熙年間,由佛陀跋馱羅譯出三萬六千偈,得經六十卷。此經並不完全。後於唐武則天朝,由實叉難陀譯出四萬五千偈,得經八十卷。後有德宗朝的般若三藏,又譯出普賢行願品廣本,得經四十卷。此三種華嚴經中,在我國流傳最廣的,當推八十華嚴。

二、弘揚華嚴經的人

這部號稱為根本法輪的華嚴經譯出之後,馬上引起佛教學者的興趣與研究。其中最有心得者,當推杜順和尚(五五八-六四○)。他精研大經,深得經義。杜順,唐初雍州萬年人,隱居終南山,專心禪觀,作華嚴法界觀門、五教止觀及十玄章等,為本宗教學之張本。師生平頗多神跡,深受唐太宗的歸敬,賜號帝心尊者。住世八十四秋,寂於宮中御座。其弟子智儼和尚(六二○-六六八)居雲華寺,人尊稱為雲華尊者。師承杜順,習法界觀,盡得其旨。遇異僧,囑研十地品中六相義,可窺法界宗旨。師不一月思惟,豁爾貫通,乃盛弘華嚴,作有華嚴經搜玄記、華嚴孔目章、五十要問答等,奠定本宗基礎。繼承智儼法業者,為法藏大師(六四三-七一二)。師本康居國人,祖父歸順唐朝,移居長安。師十六歲入太白山,研習經論,後至洛陽,師事智儼,研華嚴經,頗有所悟。講演大經五十餘遍,武后敕號賢首國師。作有華嚴經探玄記、五教章、華嚴旨歸、華嚴經傳記、金師子章等。賢首依華嚴經判釋如來一代時教,為五教十宗,乃本宗之集大成者。師受武后歸敬,尊為賢首菩薩。曾參與翻譯新經,並為之作疏,惜未終卷而寂。所幸有澄觀大師(七三八-八三九)續其慧業,發揚光大。澄觀,浙江會稽人,秉賦特異,勤於課讀及以著作,終身以十誓自持。修學一以華嚴為專業,旁通諸宗,著有華嚴大疏二十卷、隨疏演義鈔四十卷。糾正慧苑之偏失,重振華嚴之宗風。助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,並為之作別行疏四十卷。另有華嚴懸談、法界玄鏡、華嚴略策、華嚴綱要、入法界品十八問答、五蘊觀、三聖圓融觀門等。證師身歷九朝而為七帝門師,時人尊為華嚴菩薩。住世一○二載。他的傳人是圭峰山草堂寺宗密大師(七八○-八四一)。果州西充人,少通儒學。出塵後,先從荷澤學禪,後潛心圓覺經,深達義蘊,著大小鈔,以疏其義。讀清涼疏鈔,精勤吟味,大有所悟,乃宗崇華嚴,並於澄師執弟子禮。著有華嚴心要註、新華嚴經合論、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、華嚴原人論及禪源諸詮集都序等十數部。倡禪教合一說。人尊之為華嚴五祖。值會昌之亂,佛教因而衰微,華嚴宗脈亦不絕如縷。

三、華嚴宗的教判

華嚴宗以五教十宗,判釋如來一代時教。五教是依佛經所詮法義的淺深,把佛一代所說教相,分為五類,如華嚴一乘教義章說:「就法分教,教有五類。」又華嚴經探玄記說:「以義分教,教類有五。此約義分,非約時事。」五教的分類是:一、小乘教,二、大乘始教(內分相始教和空始教),三、大乘終教,四、大乘頓教,五、一乘圓教。

十宗是依佛所說的義理,區別它所據以立論之所宗崇,分為十種,如五教章及探玄記說:「以理開宗,宗乃有十。」這是由於五教(經論)所詮的義理,因眾生的機類不同,從而各自所尊,所崇各異,所以開作十宗:一、我法俱有宗,二、法有我無宗,三、法無去來宗,四、現通假實宗,五、俗妄真實宗,六、諸法但名宗,七、一切皆空宗,八、真德不空宗,九、想想俱絕宗,十、圓明具德宗。茲將五教、十宗攝義,略釋如下:

五教

一、小乘教 也叫作愚法二乘教。這是對那不堪接受大乘教的小乘根機的眾生,所說的教法。它所依的經,以四阿含及提胃經為主,律依十誦、四分及僧祇為主,論以婆沙、俱舍、發智、成實為主。所謂愚法,就是此教祇明人空,不明法空。縱然有時少談法空,但也不甚明顯。又此教祗依六識、三毒,建立染淨根本,未達大乘法理的廣大境界。揀非菩薩乘,而命名為小乘。

二、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,是對從小乘始入大乘,而根機尚未純熟的眾生所說的教法。也可以說,這是大乘的初門。對後面的終教,而叫它做始教。於中又有空始教和相始教的分別。空始教依般若等經,中、百、十二門等論,為所依經論。此教以破相遣執為宗旨,但明諸法皆空,未盡大乘法理,故名空始教。相始教以解深密等經,瑜伽、唯識等論,為所依經論。主張眾生根性,有五種不同。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的兩種根性,不能轉入大乘而成佛。說人法二空,真如凝然不變。廣談法相,少及法性;縱說法性,也攝在法相之列。又此教但在生滅事相上,說阿賴耶緣起,所以叫它為相始教。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