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

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記(三十四)

前面說過,這品經文,主要在說明,諸天子接受了天鼓的勸誡,到毗盧遮那菩薩座前去求見、供養,去聽聞佛法的輾轉過程,諸天子依照天鼓的指示:「若要見佛,先要懺悔」。不能以一個骯髒的煩惱心;或有所得的凡俗心去見佛(菩薩),把多生多世的罪業懺悔了以後,身心清淨,才能真正見到佛(菩薩)。前面的這幾段經文,都是在說明這一點。諸天子接了教誡,發起了大心,以盡虛空,遍法界眾生數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把無始以來的罪業、惡業、煩惱障、所知障等業障都懺除了,具備了見佛(菩薩)的條件,也就是聞法的利益。這法雖非毗盧遮那如來所親說,但借天鼓說的這些教誡,就是佛法。諸天子接受勸誘、教誡,依法懺悔,這過程中已獲得了很重要的佛法,也得到了甚深的利益!雖然文中沒有說他們已見到佛,而實際上他們已從天鼓聲中,聽受了佛法,所以這一科,叫見聞益深。前面已講過餘眾獲益的情形,這裏再來說明當機眾的獲益經過。

這裏的當機眾,就是旨從地獄中,因蒙佛光照,而上升兜率陀天的諸天子們而言。

這段經文,在華嚴疏鈔中,清涼國師對它有意見,認為本品並無談及廣大回向,而且是因為聽了普賢菩薩廣大回向的道理,使諸天子得證十地,獲諸力莊嚴三昧,因為本品前文,未言十地及諸力莊嚴等,今忽牒前,令人有突如其來的感覺。在此我們要如何來通過這段經文呢?澄祖以為應言:「聞說普賢廣大回向故,便證得十地,獲諸力莊嚴三昧。上句得位,下句成行,分得十力,為莊嚴故」。一以為,欲疏此義,應自回向義釋之。良以菩薩修十回向時,是經過十住、十行等,二十個位子之間的事修而成。自從十信滿心以後,進入十住,正式成為一個堅強的佛教學者,然後依法修行,經過二十個位子的自修,進入十回向位。華嚴經上說:十回向的菩薩,此時已不純粹是為了自利,他一方面進修更深的佛法,一方面分出道力普利眾生,把修學的成果擴大,這即回向的意義。所以這個地方,可以說並非突如其來。在前面天鼓的諸多教誡裡面,可知也有普賢菩薩自利利他的開示法門在內,雖沒在文字上明顯的標示出來,但當知「得十地故」這句話,若不經十回向的修行階位,是不能到達十地的。不過在天鼓教誨的這些過程中,已具足信、住、行、向這些層次階位了。這就是華嚴圓融的地方,而普賢在本經來說,乃表圓滿因行,故於此可知廣大回向,亦即圓滿因行之義。現在,這些天子們,因聽了天鼓說法,生到兜率內院,其修行階位,已是「得十地故」的階位,並已得諸力莊嚴三昧,「力」-佛果上的十力。佛果上有十力智,如:知是處非處智力,知三世業報智力,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,知種種解智力,知種種界智力,知一切至所道智力,知天眼無礙智力,知宿命無漏智力,知永斷習氣智力等,這是佛果上的力量,不共於菩薩或二乘,但在華嚴教而言,地上菩薩就有此力了。所以這裡說獲諸力莊三昧,這莊嚴三昧,是由種種道力所得之智慧顯發,登地以後,能見真理,證法身。十地以後,等覺後心,以金剛喻定,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即位登妙覺,圓滿成佛。所以證入十地,已得此莊嚴三昧,因而這段經文可以交待。

1.後見佛益,分三:初明見佛因。文曰:

「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,悔除一切諸重障故」

諸天子的這種見佛之因,怎麼種下去的呢?就是前面天鼓的教誡,說悔除一切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、見障。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,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,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,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業、善語業、善意業,悔除一切諸重障故。這就是諸天子能見佛的正因。所以這裡說「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,悔除一切諸重障故」。「眾生數」,是怎樣一個數字呢?要解決這個問題,先要知道,佛法有四種無盡:一、虛空無盡;二、眾生無盡;三、眾生業無盡;四、眾生煩惱無盡。這在普賢行願品裏可以看到,十大願中,每個願都說「虛空界盡」「眾生界盡」「眾生業盡」「眾生煩惱盡」我願乃盡。而虛空界、眾生界、眾生業和眾生煩惱都不能盡,所以普賢的願行亦無窮盡!可見這清淨三業,是無盡數的,有一眾生就有一清淨三業,多少眾生就有多少清淨三業,以此無盡數的眾生清淨三業,來悔除一切諸重障,然後方能見佛。也唯有悔除了這些障我菩提道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、見障以後,才能真正見到佛。華嚴經有偈曰:「若有欲知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,遠離妄想及諸趣,淨心所向皆無礙。」意即假如有人想要了解諸佛的境界,首先要把心意弄乾淨,一點一絲的煩惱,都不能存在,好像萬里晴空般的乾淨深邃無礙。所有一切心中的妄想,及諸趣果報,無論好壞都要遠離,使心裡坦蕩蕩,無擋無礙,才能見佛。能見佛的原因和意義大抵如此。

2.正明見佛。文曰:

「即見百千億那由他,佛剎微塵數七寶蓮華,一一華上,皆有菩薩結趺坐,放大光明,彼諸菩薩,一一隨好,放眾生數等光明。彼光明中,有眾生數等諸佛,結跏趺坐,隨眾生心,而為說法。而猶未現,離垢三昧,少分之力」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