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20


「觀察識界」向後五句是染淨依,這句是總明,即三界與廣心、大心是染淨依,前三是染,後二是淨。下面再分別來說明,初三句「觀察欲界、觀察色界、觀察無色界」,由煩惱使染,成染分依他,有三界差別,著欲、著受、及著想故,也就是說,在三界中,欲界眾生是著欲,即著於五欲及種種貪欲的感官享受,可見欲界眾生心欲望很強;色界眾生是著受,是感受要修定及種種苦受、樂受、捨受等諸受;無色界眾生因沒有色身,只有精神,故是著想,也就是完全在幻想界,此屬精神生活,無色界眾生生存在理想世界,故是著於想。可見識界乃眾生共同的所依,三界唯心,皆不超出一個識界心,這是染分依他。

  後二句「觀察廣心信解、觀察大心信解」即菩薩要度化時的一種用心。廣心,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必須以法來度脫他們,大心比廣心更進一步,大心不但要度化眾生,而且要度化成功,成淨分依他,菩薩了解三界眾生的業因狀況後,由菩薩的廣心、大心來救度他們、成熟他們。前廣心是觀眾生同體大悲,後大心是觀眾生具佛知見,因此發弘誓願欲令眾生同得無上菩提。

  以上二句是淨分依他,得此二法修行,即能成就自利利他功德,前句是較偏重拔眾生苦,後句是較偏重與樂,即給眾生成就無上涅槃寂靜樂及無上菩提覺法樂。菩薩行者以平等心去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觀察自己與眾生皆有佛性,須稱性起修,如法行持,然後再隨眾生的根機,觀機逗教,作自利利他之行。所以修行不只 自己要恭敬三寶、學習三寶的行為,還要去普度一切眾生。同成佛道,共證菩提。這二句是發心方面的成就,屬淨分依他。

  又十句皆言界者,此通理事也。言事即有種種差別,言理則一一入實,即淨法界,故皆為明門。此十句即稱十法明門,是菩薩入世利他的佛法明門。此十種佛法明門是四地菩薩修學成功的重心,修持成功後,依此十種佛法明門,就能得入第四燄慧地。以上將二、徵列別名解釋竟,接著要來解釋三、結行入位。

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,得入第四燄慧地。」

  此段是說,佛法出世間即為莊嚴佛土,成就眾生。首先由十法明門來了解眾生依報的國土,和正報的眾生,此兩大問題要徹底解決,如此才能使眾生轉迷成 悟,使世界轉染成淨。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燄慧地,亦即菩薩要了解眾生界、法界,乃至大心信解界。以上將一、清淨對治修行增長因分全部解釋完畢,下面 要來解釋二、清淨分。其中又分三科,初、總明。

「佛子!菩薩住此燄地,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,得彼內法生如來家。」

  金剛藏菩薩又呼喚一聲:佛子!菩薩住此燄慧地,就能以十種智慧觀察,成熟所修學的菩薩法,除滅三地解法智障,攝入四地的出世勝智,得到如來所說教化眾生的內法,內法即指佛法,也就是指可以使眾生轉凡成聖的佛法,名內法。得到內法之後就能生如來家,成為真正佛子。下面接著來解釋二、徵釋〈待續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