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21

「何等為十?所謂深心不退故,於三寶中生淨信畢竟不壞故、觀諸行生滅故、觀諸法自性無生故、觀世間成壞故、觀因業有生故、觀生死涅槃故、觀眾生國土業故、觀前際後際故、觀無所有盡故。」
  到底是那十種智慧所成熟的內法呢?
  1.「所謂深心不退故」者,言四地菩薩安住於深心中,發無上菩提心,決不會再退失道心。
  2.「三寶中生淨信,畢竟不壞故」,佛法以三寶為中心,所以菩薩對三寶同生清淨信心,同得證三寶畢竟智,信心堅固,不會動搖,不會毀壞。若要信仰三寶,首先要認識三寶的內涵,確實了知三寶的意義,佛代表覺悟,法代表清淨,僧即指和合眾,學佛對三寶的認知要做深一層的體認,如此信心才能堅定,畢竟不毀壞,也就是不會生起懷疑三寶功德的懷疑心,也不會對三寶退失信心,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以上二句約行德,初句是約自分,後句約勝進。
  3.「觀諸行生滅故」我們的身軀是五蘊和合,五蘊是眾緣和合而成的,所以是緣起性空,沒有人我相。於五蘊中,只有諸行生滅流轉,觀此諸行生滅,故證人無我。
  4.「觀諸法自性無生故」言即此五蘊等諸法,本來不生,故得法無我。上二句約智解差別,初句是證,後句是教。此二句能證入人法二空的真理,即以真如智,見第一義諦,證二無我。菩薩有了自住於大乘的畢竟智,證悟於三寶同體的畢竟智,又以真如智,證悟於二空真理如實智。
  下面六句是分別說智,又名教智。
  5.「觀世間成壞故」此句中,世間是眾生的依報,菩薩觀一切依報的器世間悉皆無常,於世間中皆不能避免成、住、壞、空的變化。
  6.「觀因業有生故」,菩薩知道眾生因造業因,才會有生死流轉的果報,這是眾生的正報。此二句是隨煩惱染,是染的境界,亦是苦諦的成因。此依正二報,隨煩惱集因所生故,依報的國土,正報的人生,皆是隨我們過去善、惡的業因所招感的。
  7.「觀生死涅槃故」此句具染淨,各有世間、出世間二重因果,可依四諦來解釋。生死是以煩惱為體,故是集諦,所以是煩惱因,然後再觀察眾生之所以會輪迴生死的流轉門。涅槃門是所有淨,即滅諦。菩薩觀生死流轉有種種痛苦,發心度眾生永斷生死輪迴苦,證取無上涅槃寂靜樂。
  下面三句是隨所淨是隨時修隨時淨,是道諦,說隨順前滅諦故,
  8.「觀眾生國土業」,這是觀察諸佛國土中教化眾生修淨業的利他行,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一種行為,屬利他行,下面二句是自利行,
  9.「觀前際後際故」所謂約事,觀煩惱染濁及涅槃寂靜。煩惱是眾生界的事情,涅槃是諸佛界的事情,為了順滅之道,觀煩惱無始。無始無明,忽而不覺,一念心動,而有無明,所以說煩惱無始,稱為前際。涅槃無終,證得涅槃以後,不會轉為眾生,既不會迷失,因此說涅槃無終,稱為後際。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,但是無始無明,一念不覺,而有生死流轉,因此必須再經過努力修行,才能轉染成淨,返本還源,所以十二因緣的無明、行是前際;生老死是後際。
  10.「觀無所有盡故」,此句順理觀煩惱本空,所以說無有損減,故沒有可盡;而涅槃的法性本淨,不是新增,既然自性本無盡,故皆無所有盡。由於煩惱影取生死,菩提影取涅槃,此菩提之智亦與理相符合。另外在十二因緣的還滅門中,無明滅則行滅,由此自性滅故,亦名無所有盡,接著來釋:三、總結。
「是為十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