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23

  「如是觀內受、外受、內外受,循受觀;觀內心、外心、內外心,循心觀;觀內法、外法、內外法,循法觀。勤勇念知,除世間貪憂。」
  菩薩如此觀內心的感受、外在的身體的感受、及身心內外二者的感受。只要有身體就有身心內外的感受,順著身心各種感受去觀察。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依佛法來觀想內心的感受、外在身體的感受、及身心內外的感受皆不出苦受,樂受、喜受、憂受、不苦不樂的捨受,但依佛法來作觀,此五受皆不離三苦,即:苦、憂為苦苦;喜、樂是壞苦;不苦不樂是行苦。所以菩薩循受作觀,勇猛精進,了知一切身心諸受皆是苦。
  心有心王,主要以智慧、慈悲去利益眾生。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則為基本要求。「觀內心、外心、內外心,循心觀」:意識是內心,五識是外心;又定心是內,散心是外。去觀心的各種作用,及實際情形。其實觀察心的變化是無常的,心以第六識心的活躍最強,除了熟睡,做夢是一直不停的,睡著了還是在作夢,所以心剎那剎那都在變化,時時沒有休息的時候,所以說觀心無常。
  於諸法中,法雖是外,緣內法心數法名內法,緣外法心數法及無為心不相應行名外法,法還有有為法、無為法,諸法皆緣起性空,無恆常性、無主宰性,所以是無我。菩薩作觀,即以心去觀四念處。勇猛精勤,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了然於心,故能除去世間貪欲憂愁。
  四念處稱為對治顛倒道,即眾生非常計常,非樂計樂,非我計我,非淨計淨。用此方法,救治顛倒道,至成佛時成了真正的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的首科,其中念處如種子,正勤如種植,神足如抽芽,五根如生根,五力如增長,七菩提分如開七覺華,八正道如結八正果。四念處觀已經解釋完畢,接著要來解釋:二、斷諸懈怠道──四正勤。
  「復次,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,為不生故,欲生勤精進,發心正斷;已生諸惡不善法,為斷故,欲生勤精進,發心正斷;未生諸善法,為生故,欲生勤精進,發心正行 ;已生諸善法,為住不失故,修令增廣故,欲生勤精進,發心正行。」
  不好的言語、行為,會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皆是惡法,所以,其次此四地菩薩的修行,就是當他在生起種種不善的惡法之前,為了使惡法不生起,修觀的心裏,就要生起願心,殷勤精進,發心來對治惡法不讓它生起,這稱「未生惡令不生」,這是消極的令惡法不生;積極的發心,令已生的惡法正斷,即使惡法真正斷除,也就是已生的惡法現在要徹底斷除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