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25
五力是由五根成長發生力量,有二種力量:一種是魔梵外道不能干擾我們,我們能摧毀他,另一是能破滅我們內心的障礙,降伏外境的阻擾,甚至破滅他們。由五根所修的力量增長,心不為外境所動,能摧破邪信、懈怠、邪念、邪定、愚癡等邪惡法,故名信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,仍然須依止厭、離世間苦法,滅除煩惱,迴向於捨。上來五力已經解釋完畢,下面是解釋六、現觀自體道,即七覺分。
「復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、依止厭、依止離、依止滅,迴向於捨。修行擇法覺分、精進覺分、喜覺分、猗覺分、定覺分、捨覺分。依止厭、依止離、依止滅、迴向於捨。」
菩提分即覺分。七覺支的修行工夫是自心本體,此七法是道的中心,「此菩薩修行念覺分」,覺是覺悟,念覺分第一,念前面所修的法門,念自體本性,修此法門也是「依止厭、依止離、依止滅,迴向於捨」是一樣的。已悟自體,所以迴向於捨。「修行擇法覺分」,是對佛法有揀擇,何者是正?何者是邪?悉皆知曉。現觀自體道是觀我們發心本體,即是七覺分,又名七覺支。「念覺分」是個總綱,要修無念,觀無念;修精進覺分是要不懈怠。
「喜覺分」:如有所悟,即得到法喜充滿;「猗覺分」是一種感受,即身心得輕安;「定覺分」指使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;「捨覺分」即得不生不滅,此修得圓滿要「依止厭、依止離、依止滅,迴向於捨」,不要存有得到的心,還是要厭、離、滅,然後迴向於捨,迴向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。七覺支解釋完畢,接著來解釋七、現觀後起道,即八正道。
「復次此菩薩修行正見,依止厭、依止離、依止滅,迴向於捨。修行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,依止厭、依止離、依止滅,迴向於捨。」
八正道也就是八聖道,此八正道法可使眾生轉凡成聖,又能破滅邪妄。這是對人生的正確看法、思想及一切身口意都要正確。一切問題皆從思想發起,亦須從思想來解決。一切文明進步皆從思想發起的,思想有正、有邪,有常見、有斷見。常見認為人死後還是會成為人;斷見是唯物思想,死了就沒有,所以是一種斷滅思想。有了正見就不會生邪見,所以是無自性的涅槃境界。
「正見」是正確的思想,稱分別支,是能分別邪正、是非的正見,依前面七覺分所證得的真實揀擇。「正思惟」是得正覺以後開始誨示他支、教化他,如其所證,方便安立思惟名義。「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」三者,是令他信支,教化作用的一種修養。「正語」者,是離去妄語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的四種過失,說正確、正當的語言,依自己所證,回答他人所問之問題,令他人生起信心,信有正見清淨。「正業」是教化人行正確的行為,身業的進止行為,所做所行都要正確,也是領悟到須以真理來教化眾生,所以要令眾生信有人嚴持清淨戒。「正命」即如法乞求,遠離五種邪命,以正當的謀生方法來維持生活,頭陀行不製造飲食,可除貪欲心,另一方面也可使信徒有種福田的機會,令他人信有生命清淨。
「正精進」是清淨煩惱障支,因精進用功而斷煩惱,由此永斷一切煩惱結使。「結」就是煩惱,實際上是勤修一切諸菩薩道,求證入佛的十力,也就是努力進修佛果的十種力量,這種努力勤修佛道名正精進。「正念」是淨隨煩惱支,由於有正念就不會忘失所學的佛法,也不會昏沉、掉舉。「正定」是有了定力即能引發神通、生出智慧。有慧即有無量殊勝的功德,此正定是引發神通等的三昧,即以空、無相、無願三種三昧為基礎。此八種菩薩修行的正道內容,以三無漏學為基礎。八正道立名為現觀後起道,「現觀」是現實的八種道,「後起」是能夠生起後面的大果。修道即成正果,此八正道,聲聞、菩薩皆須同修,菩薩修的內容較深,所以稱後起道。斷除修道位的煩惱,離去八種的邪見,而開通涅槃路所以稱八正道。八正道解釋畢,所有三十七道品就全部解釋完,其次來說二、護小乘行(待續)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