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26

見昇高路,當願眾生,永出三界,心無怯弱。

乞食必須行路,道路必有高低。當我們見到「高路」而欲上昇時—昇,由下而上也—,我「當願」一切「眾生永出三界,心無怯弱」。「三界」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也。三界二十八天,在人間之上,等於高路。我們遇到高路,固然要奮勇直上;我們是修行人,我們更要奮勇精進,而超越於人天之上,所以要「永出三界,心無怯弱」。因為人間是富貴不常。天上雖自在快樂,壽命最長者亦不過八萬大劫。佛說:「饒經八萬劫,終是落空亡。」我們要求出生死,作自度度人的賢聖,心上不要生起怯弱。「怯弱」,駭怕也。

見趣下路,當願眾生,其心謙下,長佛善根。

行乞托 之時,遇到下坡路,我「當願」一切「眾生其心謙下,長佛善根」。「謙下」者,我們做人,不要有高傲之氣,你纔能吸取他人之長,增「長」成「佛」的「善根」。《書經》上說:「滿招損,謙受益。1」《論語》上孔子也說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2」

見斜曲路,當願眾生,捨不正道,永除惡見。

行乞而遇到「斜曲路」。斜曲路是不正直的路,拿來指示修行人,要由正知、正見的路走去。如果誤入邪途,而生惡知「惡見」,那就是不但不能得到正果,反要墮落三途,備受無量諸苦,所以有三四兩句的教誡。《論語》上有「澹臺滅明行不由徑3」,可以與此參看。

若見直路,當願眾生,其心正直,無諂無誑。

行乞時而遇到筆直的道路,我「願」一切「眾生其心正直」,猶如道路,「無諂無誑」。心為人們行為的主宰,心正,則一切行為皆正;行為正,則無諂無誑。諂、誑是十個小隨煩惱之二,名之為小,其實則為惡很大。「諂」者,諂媚;「誑」者,誑妄,諂媚而誑妄,是無恥小人也。小人而無恥,則何事不可為。歷史上的大奸大惡,無一不是諂媚、誑妄。《維摩經》上說:「直心是道場。4」一語盡之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