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36

  調柔果是菩薩修行性情的總結果,也是凡夫從開始修行到菩薩都如是修行。由於眾生無始以來,因無明而起煩惱,造善惡業,感生死流轉。從信仰佛法,皈依三寶,緣修佛法,歷信、住、行、向四十位階,性情修成柔和了。調柔果的這一科裏有四科,四科中,第一科是調柔行,有三段:練行緣、能練行及所練淨。下面是第一、練行緣。
  我們修行學佛最重要是有信心,並遇善知識,所以《華嚴經》在〈入法界品〉中的善財童子,最初發心學佛,是因為聽聞文殊利菩薩宣揚佛法,他感覺佛法是離苦得樂、轉凡成聖的最好妙門,因而發心修行。如何成就呢?文殊說:參訪善知識成就菩薩道,是佛道的第一因,多學習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、參訪善知識,證悟到究竟真理後方能成就佛道,這是修學佛法必備的過程。
  四地菩薩修學佛法的過程,即是練行緣。練是指練習,修練。行是修行的項目。緣是條件。是什麼樣的條件呢?金剛藏菩薩說:「佛子!菩薩住此燄慧地,以願力故,得見多佛」,多佛是修學佛法的主要條件,有佛善知識,才能學佛。先發願建立信心,再立志修行。菩薩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,發願力行,願力感招,生生世世,在在處處都遇佛,所以說﹁願力故,得見多佛﹂。依三乘教的說法每個人從凡夫,初發心學佛到了初地時要經過一大阿僧祗劫的時間,在長遠的時間當中,能按部就班從十信乃至到十迴向經過一大阿僧祗劫的時間,生生世世的能遇到佛,所以說見到很多的佛,數字無法談,如要勉強說的話是「見多百佛、多千佛……乃至那由他佛」,那是無量數的佛。見佛的同時要見菩薩,因為在佛的座下也有無數的菩薩,助佛宣揚。下面說第二、能練行。
  「皆恭敬尊重,承事供養,衣服、臥具、飲食、湯藥,一切資生悉奉施,亦以供養一切眾僧。」︰能修行成功,是因為對佛菩薩三寶的恭敬供養,所修之福德圓滿,這是學佛必備的修行條件。在這無數、無量、無邊的佛座下發心修行時,對每尊佛、菩薩、三寶皆修供養,發心以恭敬的心,行恭敬行,這樣去做即是「承事供養」一切佛、菩薩、聖僧之供養。有四事供養:衣服、臥具(包括房子、一切起居的用物)、飲食、湯藥」這一切能資養生活之用品,一切資生之物都必須來供養、布施,無論是對佛、菩薩、聖僧,皆以「承事供養」,同時也要「供養一切眾僧」,即佛的弟子大眾。僧有聲聞僧,菩薩僧、凡夫僧。「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」,所以要供養佛、菩薩、聖僧這是菩薩道能練的行。 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