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偈偈文:「出家要敬師長,隨力隨時供養。百孝不如一順,不可回頭倔強。」
出家學佛,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,善知識、明師、良友,是我們的保姆。所以供養三寶,尊敬師長之事,定要認真做到,也唯有這樣,才能使學業、道業,順利地成長。師長們苦心教育,從一個字、一句話、一篇文章,乃至一個理論,都希望他的學生,能夠明白、貫通,從未有師長保留他的學問,而不肯傳授給學生的。師長總希望學生能成功、學好、出人頭地,荷擔如來的家業。這種苦心並不亞於父母對子女的愛護和希望,所以恭敬師長,也是天地義的事。
有時候,師長教導學生,可能是較嚴厲,而不稍假借。這是基於要啟發學生用功。無論他是用什麼方法,但他的出發點,相信絕無惡意,相反的,倒是一片愛心,即所謂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。等將來,你們也會為人師,就可體會到這層道理。當你遇到學生不聽話,甚至於做出某種反抗時,心中是什麼滋味?當能體會得出來。但儘管如此,師長是從來不和學生計較的。雖然有時遭遇到學生不禮貌,他們不但不會記恨,而且更不疲不厭地諄諄善誘。再施教育。此種希望學生成功的慈心、愛心,是值得我們敬仰的!
師長具有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責任。人類文化的開發、民族文化傳統的延續,是做為一個成功師長的教學大前提,所以他們定會盡心盡力教育下一代。因此「恭敬師長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。尤其是出家人,更加要恭敬師長。我們不但從他那裏學得一般知識,而且還求得出世智,養活法身慧命,此等恩惠,比世俗師恩要高一層、重十分。所謂能尊師,才能重道。我自辦學以來,一直鼓勵同學們,不但對在學院的老師要恭敬,同時也要恭敬自己的剃度師父。時下我們教中有一壞現象:出家徒子念了幾年佛學院後,往往不肯再回到師長身邊,甚至不再聽從師長的訓誨了。有時師長訓他幾句,不但不能虛心接受,甚至忿然離師而去,毫無顧念剃度之恩。這可以說是佛門目前最可悲的現象。師道不存在,僧團更無發展的希望。有時候師長也許沒有能力教育徒弟,但是做徒弟的應該明白師道之尊嚴,當知剃度師父等於生身父母一樣。要不是師父替我剃度,我就不能棄俗出家呀!俗語說:「兒不嫌母醜,狗不嫌家貧。」狗最忠於主人,絕不因主人的茅房不好,而另覓高門大戶去。我們為人子弟的,絕不能因為師長無學問、沒錢財,就忘恩負義,離他而去。我常記得,民國以來,挽回佛教頹勢、開拓佛教新機運的太虛大師。他在當時,不但普受佛教界尊重,即在政府裏面也常受重視。因為他的學養很深,在國際上德望也很高。但他很恭敬他的師長。抗戰勝利之後,他跟隨政府回到了南京,將佛教會的事情作一番規畫之後,就立刻趕回家鄉,去看他的師父。他師父的法號,他出家的寺院有多大,都沒人知道,但是他專程回去看他師父倒是真的。當時的佛教雜誌都有報導。一所無名的小廟、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師父,怎麼會受到一位大法師如此的恭敬呢?顯然這位大法師,接受了中國傳統的教育,給後人留下尊師道的榜樣。這也是出自於他的真心,從他高度的修養流露出恭敬師長的表現。所以在理論上而言,我們應供養師長;在事相感情上來說,我們更不應該背棄師長。師如你辛辛苦苦地度了一個徒弟,三言兩語之後,他就離你而去時,你心中留下什麼滋味?不難想像!所以我們必須記得,這尊敬師長的古訓。待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