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

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記(六)

其實,大是說法之体,方是說法之相,廣是說法之用;而此法非它,乃指生佛平等的一真法界心。

佛者,約人得名,梵語佛陀,華言有覺、照二義。覺則破長夜之迷夢;照則朗萬法之義理。又、佛是能覺悟的人,前面大方廣則是所覺悟的法。

華者,約喻得名,有感果、嚴身的兩種意義。感果是修得萬行圓滿,即能成功佛果的意思,如桃李等花,先開化而後結果;嚴身是眾德具備莊嚴法身的意思,如金花、玉花,俱能嚴飾身体,使增端莊氣氛。

嚴者,約功用得名,有資助與莊飾的兩種意義。資助是佛身的廣大体用,鑑機利物;莊飾是莊飾佛陀真(法)應(化)佛身的嚴好,滋潤群生。

經者,以能詮得名,有攝化與保持的兩種意義,攝化者,攝納諸法之義理,化導迷途之眾生;保持者,保持諸法無盡之性相,起無邊之妙用。

這部經,因為有如上所說的道理,所以將此經定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。

另外還有一種解釋,大是指的遮那之体,方是指的遮那之相,廣是說的遮那之用,佛就是毗盧遮那佛,華是代表普賢菩薩,屬于大行,嚴是代表文殊菩薩,屬于大智,大意是說明,人假若要成佛,就必須以文殊的大智,去實踐普賢的大行,用來莊嚴毗盧遮那佛果上的体、相、用三大,所以將這部經,定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。

(二)、人題

實叉難陀譯

以下再來解釋人題。人是指翻譯這部經的人,這部大華嚴經,是在唐朝武則天女皇時代,由于闐國高僧實叉難陀尊者,將原本梵文譯成華文的。在這部八十卷的華嚴經未譯出以前,東晉義熙年間,佛陀跋陀羅三藏,已經翻出了一部六十卷的華嚴經。當時的學者們,常常的以華嚴經翻譯者未全為念,幸好武則天皇后,是一位信佛甚虔誠的聖主,她知道了這件事,頓發大心,於證聖元年,禮請于闐國實叉難陀尊者、華僧義淨、弘景、圓測、法藏等大德,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梵文,兼補舊譯諸闕,總四萬五千頌,合成唐本八十卷,是為新經。武后時幸譯場,並親綴序文。武后讚此新經有言曰:初譯之日,久旱幸感甘露呈祥;開講之辰,大眾同感地震之瑞。大經的感覺,真不可思議!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