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麼,關於邪、小、偽三種心,我們已有了認識。至於那偏心,還不甚了解。到底什麼是偏心呢?簡單地說吧,心外有法是偏心。有一種人偏執於他的一宗,例如修淨土的人,就喜歡排斥其他的法門;如修三論空宗的,就一定要一切都空,不能有有的主張,如果有人主張有的教法,就要遭到他的批評,甚或破壞,這都是偏。真正的學佛呢,應該瞭解,既然都是佛說的,佛法在中國流傳衍化,計有八個宗派,這八個宗派當然有其不同的主張,我們都應該兼收並蓄、包融合作,如果堅持自是非他的心態,那都是偏。那種偏執的心,我們不要發。
佛教裏有空宗與有宗。有宗是屬法相唯識這一派,是玄奘大師所創立的,又叫慈恩宗。空宗是嘉祥尊者所領導的,就是三論宗。這兩宗的思想是站在相敵對的立場,一個主張有,一個主張空,彼此互相糾纏。實際上,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該有這種偏執的思想,因為空的道理是佛說的,有的道理也是佛說的,佛是站在兩種不同的角度來發揮真理,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,空宗是用一種否定的方法來顯示真理,有宗是用那肯定的方法來顯示真理,而目的都是一樣的,只是用的方便不同而已。要知道,所謂空,是空其相,並不空其性。而有哩,也一樣祇是有其假相,而並非有其實性,這叫做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有什麼可分的呢?假如拿佛說的妙法,來偏執己見,就不對了。這是對偏心的一層,更詳盡的解釋。前面說,心外取法謂之偏,那是對外道講的;現在說偏執一宗的偏,是對佛教徒說的。
(二)正宗分
此菩提心,諸善中王,必有因緣,方得發起。今言因緣,略有十種。何等為十?一者,念佛重恩故;二者,念父母恩故;三者,念師長恩故;四者,念施主恩故;五者,念眾生恩故;六者,念生死苦故;七者,尊重己靈故;八者,懺悔業障故;九者,求生淨土故;十者,為念正法得久住故。
佛教主張一切諸法的生起,都要仗因託緣,因緣具足,事法建立。發菩提心,這件成佛正因的大事也不例外,所以說,菩提心是諸善中王,要使它發起來,也必須要有因緣,才能夠正式成就。菩提心的含義,我們都已懂得了,這是一個成佛的正因。說它是「諸善中王」者,是所有的世間、出世間的善法中品位最高、價值最大的善法,所以稱它為諸善中王。世間的善,譬如世間的好人好事,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,好人好事以一忠、二孝為最基本。所以說世間的善事,能夠對國家盡忠,能夠對父母盡孝,這就是一個好人好事的表現了。另外若對國家盡忠這一方面來發揮呢,孟子有所謂殺身成仁、捨生取義,能夠做到成仁取義,這是一種世間最大的善事。那麼,這種善法做起來,就成為社會中的好人,成為國家的忠臣,成為一個家庭的孝子,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,這是世間善法中最有價值的表現。我們要知道,這是一個由誠心表現出來的孝德。還有一種是不做的好事。什麼事假使不做,就不會傷害到他人,對自己可以積存德性,那也是一種好事。什麼事情不要做呢?儒家說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動」。這些約束行為的規定,能使人格提昇,品德完美,這是一種不去做它就能成就的好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