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

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話 part 29

  「劬」也就是「勞」,「劬勞」兩字是形容父母的辛苦。父母辛苦的形象,在下面這段文中,描寫得很詳細。「十月三年,懷胎哺乳」,就是嬰兒先在母胎裏住十個月,三年是哺育的時間,就是從出生到滿三藏,嬰兒固
然靠母乳維生,其他一切也都要靠父母來照顧,所以十月三年是最辛苦的時期,尤其是做母親的人,她的辛苦更勝於做父親的人。懷胎的時候,一個幾磅重的小孩背在身上,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一個孕婦那辛苦的樣子,我們常常可以見得到的,有時候腳也會腫起來,有時候好像不甚負擔的樣子,尤其到了臨產的時候,更是性命交關,遇到難產就非要開刀不可,古時候醫藥不發達,遇到難產就要喪失生命,所以我們為人子女的成長,可以說是父母用性命換得來的,這種恩德是無法形容得盡的。在哺育嬰兒的時間當中,一切都要細心的照顧。「推乾去濕」,這就是說的嬰兒的便溺,無知的他當然 不知道自己來處理,即使用尿布,有時衣被也會被污染,做母親的趕快把濕的床褥拿掉,換上乾的,就是這種生活上最體貼的照顧,母親是不厭其煩的。「嚥苦吐甘」,苦的東西自己吃下去,甘美好吃的,對嬰兒有幫助的東西,都拿來哺育嬰兒。這兩句就是說明,衣食生活各方面的照顧,經過這樣細心的撫育,嬰兒才得漸漸長大成人。我們從出生到自己能獨立生活以前,這段時間,父母對我們所付出的辛勞,從這幾句話中,就可以看得出來了。

  正文「指望紹繼門風,供承祭祀」,這兩句話是人們生兒育女的希望,希望生下來的兒女,能夠傳宗接代,紹繼門第家風。我們中國傳統的社會,以前都是以宗法社會為基礎,家庭為社會的中心,家族有家族的門風,每一個家族都有他的傳統家世的風範,希望這家世的傳統風範,不要在子孫的手上衰敗下去,只可以一代一代的興盛。門第家風寄望於自己的子女來紹繼下去,這是宗法社會民間普遍而重要的希望。另外一種就是供承祭祀。父母百年歸天以後,需要有人來祭祀,這供祭的人,當然是自己的子孫。儒家所謂的三個孝道的重點,第一父母生前要待之以禮,第二是父母死後要祭之以禮,第三是葬之以禮。這些事情都要仰賴子孫來做。一個為人父母的人,生前沒人侍奉,死了以後,又沒有人去料理他的喪事,那是最悽慘的場面,所以生兒育女,最重大的希望,就這兩句話中,為人子女的不可不注意。

今我等既已出家,濫稱釋子,忝號沙門。甘旨不供,祭掃不給;生不能養其口體,死不能導其神靈;於世間則為大損,於出世又無實益,兩途既失,重罪難逃!

  這段文字,是說明出家人,對父母恩德不能報答的缺失。省庵大師說,現在我們已經出家了,濫竽充數的稱釋迦弟子,因為出家以後,就跟釋迦牟尼佛同姓,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就稱釋子,而我們實在不夠資格稱為釋迦弟子,有一點冒充、混濫的意味,所以說「濫稱」。「沙門」是印度話,成中國話叫勤息,意謂出家人要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我們出家人該用心在這兩件事上,所以叫做沙門,我們有沒有做到這一點呢?沙門這個稱號,用在我們身上,也感覺很慚愧。「忝」就是不夠資格的意思,因為我們的條件不夠,沙門這兩個字,用在我們身上,簡直是一種玷辱,所以說「忝號沙門」。這是省庵大師的一種謙虛語氣。「甘旨不供,祭掃不給」,父母在世時,不能供給他好的飲食,死後祭掃也不能做到,這樣說來,身為人子者,確實有愧。父母在世的時候,不能以甘旨之奉來養其口體,父母死了以後,我們也沒有這種道德,去引導他們的神靈往生淨土。我們在社會上沒有成為一個好國民,對於父母又不能盡到孝道,在出世來說,又不能使父母得到佛陀的法益,「兩途既失」,就是世、出世間這兩方面,都沒有盡到責任。這樣想起來,我們愧為沙門,愧為人子,所以很重的罪愆,將來總是要受報的,所以說重罪難逃。

如是思惟,惟有百劫千生,常行佛道;十方三世,普度眾生。則不惟一生父母,生生父母,俱蒙拔濟;不惟一人父母,人人父母,盡可超生。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。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