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

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講錄 續 part 48


  「入第五難勝地」,言:大菩薩們懷著上進的心,他們想要進一步由第四燄慧地升入第五難勝地,就像四年級學生要升上五年級一樣。第五地叫難勝地,何謂難勝呢?《華嚴經疏鈔》在釋名中,共舉出五種經論對難勝地的解釋:
  一、「彼菩提分法,方便修習,最極艱難」,這是引用《解深密經》上解釋「難勝」這兩個字的說法。什麼叫難勝呢?四地菩薩所修的主要法門是三十七道品,這三十七道品按照它的原文本義去研究,比較容易,而五地菩薩需要進一步「方便修習」,即為了教化眾生,活用佛法,方便運用,不是一般菩薩所能做到的。照本宣科,比較容易,除了正面的說法,還要具有善巧方便就比較難了,為什麼呢?因為要度眾生,接引眾生。菩薩學佛不是學著玩的,也不是學了要裝門面,說是我作了多少功課、聽了幾本經,而是要把學過的佛法拿出來對所有不同根機的眾生。要面對所有異於人類的眾生,這不簡單,通常度人類都不見得圓滿,何況度其他類的眾生那就更難了,但五地菩薩就是這樣,要普度一切眾生,不能有什麼分別,不能有所遺漏,難就難在「方便修習」這幾個字上,所以說名極難勝。
  二、在《攝大乘論》上也有幾句話解釋難勝,說:「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,合此難合,令相應故。」三十七道品所說的真諦智,是針對真如理體而言,而世間智則是針對運用而言,所以真諦智和世間智要能夠兼攝圓融,並不簡單,那要有點學問修養。因這兩種是相違的,一種世間法,一種是出世間法,要把它們合在一起,運用得很自然,這不是容易的事。何以故?因五地菩薩,除了學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的華嚴大教外,還要把世間的五明(內明、因明、醫方明、工巧明、聲明)全部都學好。為何要學這麼多呢?目的為了能善巧方便去普度一切眾生,這就是俗諦智。真諦智好學,華嚴大教最難不過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常常念,常常思惟,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容易明白,可是想要把那許多應付世間無量眾生的學問通通學會了,那就不簡單了。
  三、是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的,說:「今此地中,顯示菩薩於諸聖諦決定妙智極難可勝,名難勝地」。說第五地菩薩的決定妙智,對於出世間的各種聖諦法的理解,對於各宗各派的佛學理論,也都能通達無遺,非常難得,無人能勝,所以叫難勝地。 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