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眾生。聞佛道長遠,不生退怯;觀眾生難度,不生厭倦。如登萬仞之山,必窮其頂;如上九層之塔,必造其顛。如是發心,名之為真。
真正發心學佛的人,要像這文上所說的去做。大乘菩薩就是要「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眾生。聞佛道長遠,不生退怯;觀眾生難度,不生厭倦」。既然發了菩提心,就要真行菩薩道;既然立下了堅固志,就要填滿大願海。成佛這條道路雖然非常地遙遠,需經過三大阿僧劫,才抵達,但是已發心的行者,不會因為成佛的時間太長遠,而生起退怯之心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道雖然長遠,但是今天我們有幸,夠走上了這條成佛之道,遲早總有到達目的地的一天。「觀眾生難度,不生厭倦」,普賢行願品說:眾生無盡,眾生的煩惱也無盡。要度盡眾生,自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一般人談到度眾生都很害怕,但發了菩提心的人是不會害怕的,因為眾生是我們成佛最重要的資本。在〈普賢行願品〉十大願王裏面說:「……是故菩提屬於眾生。若無眾生,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」沒有眾生,我們學佛的人就無佛可成,因為眾生是我們修福、修慧的對象。我們要有機會來為眾生服務,才能修到福德和智慧。有了這樣的瞭解,那麼眾生不管怎樣多,我們也不會對度眾生這個工作,生起厭惡、倦怠的心來了。
從前有一個故事說過,有一位老和尚,帶著一位剛出家的小沙彌,出去行化。走在路上,照規矩,小沙彌是要走在老和尚的後面,替老和尚拿東西、背包袱的。當時小沙彌拿著東西在路上走著,看見田裏耕田的牛,不但要喘大氣,而且還不時被主人鞭打,很辛苦。他一念慈悲心發起來了,心想:「眾生很苦。將來我要來度他們,使他們離開痛苦的畜生道,超生善趣!」那知,這位老和尚有他心通,知道小沙彌發了大悲心,馬上把小沙彌的包袱接過去,並且說:「小沙彌,你到我前面走,包袱給我來背!」小沙彌有些莫名其妙。但師父既然吩咐,就依教把東西交給師父,走到師父前面去。過一會兒,小沙彌看到很多的鳥都在田裏覓食。他心裏又想:「哇!那麼多的眾生,怎麼度得了啊!我看,還是趕快修我自己的心,早一點了脫生死算了!」那知,他這種心一發,老和尚又知道了,於是又對小沙彌說:「你把包袱拿去,到我後面走吧!」待續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