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

過堂開示──出家三十要則講話(十七)

第十二偈偈文:「出家要近善人,死心蹋地相親。學些好樣在肚,自然脫俗離塵。」
善人,是有學問、有修養的人。華嚴經中稱為善知識。善知識是我們學佛的增上緣,明師良友,是我們成就佛法不可或缺的助手。故華嚴經中有好幾章經文,都在說明善知識的重要。如善財童子,因文殊師利菩薩的指示,自發心學佛後,就一路參學,終於走完一百一十城的路程,參訪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,就以此一不平凡的五十三參,使他能即身成辦菩提大道。所以祖師提示我們,出家學道要能親近善人的要則。

善人的標準是什麼?如何分辨善人?一般認為「有學問、有修養」的人就叫善人。我們佛教中除上列學德外,還加上一項能利人的條件,那才是標準的善人。儒家則以: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。」三德,為善友的條件。這和佛教的說法差不多。有直心的人,可能嘮叨一點,但他心直口快,不存奸詐、虛偽,看到好的,即讚揚,壞的便規勸,甚至鞭策我們向上精進。這是好人、好朋友,可以與他交往。有寬容心的人,能體諒他人的辛苦,原諒他人的過錯,這種高度修養者,也應該是我們親近的對象。多聞的人,學問廣博,我們跟隨他學習,能增廣知識領域。孔子教我們在選擇朋友時,以此三種人為標準。對於那種專門逢迎,常掛笑臉、心存奸詐者,最好能提防三分,甚至於遠離他。因為跟這種人交往,不但學不到好處,而且只有被帶壞的分。古人說:「與善人交,如霧露中行。雖不濕衣,時時有潤。」時常與好人交往,以他為榜樣,如行走於朝霧之中,雖不至於被淋濕衣服,但也能受到滋潤。這是說明和善人在一起,舉止言行,皆受其薰習,自然改正以往諸多壞習慣,學他的端正行儀。這是親近善人的利益。

「死心蹋地相親」:既然認定他是善人,就得認真跟隨他學習,不要見異思遷。古代的祖師親近一個善知識,常常一住就是一、二十年。長期地追隨,目的在於多學一點做人做事的學問。但是時下的青年人不同了,稍微懂得一點,就到處亂跑,所以難成大器。因此我常要求同學們,千萬不要違背自己的師父,辜負好師長,要尊師重道,好好地修行。一個人學問都沒有學好,還修箇什麼行!?那種為自己圖方便、懶惰、放逸、怕人管的人,最沒有出息!因此,我們既然遇到善知識,就要死心蹋地地親近他,望能學有所成。

「學些好樣在肚」:我們的好榜樣既然是位有學問、有修養、有道德的善知識,那麼他的言行各方面,都值我們來學習。所謂好樣在肚。「肚」是代表心字,就是學得善人的好樣之後,要銘記於心的意思。總之是將善知識的行儀、談吐、學識、領眾技巧等等方法,牢記於心,以便將來自己受用。

「自然脫俗離塵」:這就是說,一個人學到了善知識的好榜樣以後,依教奉行,在道業上就會有所成就,自然不再有受人輕視、不合禮儀的言行發生。言行高雅、舉止端莊,處處都能脫俗離塵。如此一來,外表既能脫俗,內心自然清淨。有了內外一致的修養,菩提道也將成熟。若是不會參學的人,雖然出家有年,還是一身俗氣,到處高談闊論,大雅不拘,一點莊嚴的氣質都沒有。這種人,是因他沒誠心跟人學習之故,人家教他的,他不能記住,常常做個庸俗不堪的人。多麼可惜!所以我們若要做一個脫俗離塵的出世大丈夫,就得將善知識的榜樣、教誨,好好學習牢記,並依教實行起來。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