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

過堂開示──出家三十要則講話(十八)

第十三偈偈文:「出家要離惡友,一惡般般出醜。王法不怕惡人,惡人披枷帶杻。」
惡行、惡狀、惡侫的朋友,要遠離他。和惡人在一起,即使自己不做惡事,也會受到牽連、侵擾,沒辦法安心修行,所以惡友親近不得。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。你若遇上了惡友,行為有了越軌的表現,人格就有了污點,永遠無法昂首人前。如現在,大有為的政府,常常調查其主管官員的資料,看看是否有什麼不良記錄。若有不良記錄者,決不會為善政、做好官的。那他的升遷就成問題了。

「一惡般般出醜」:惡人的所作所為,令人不順眼、厭棄、遠離。孔子教我們選擇三種良友,同時他亦教我們分辨三種惡友,即:友便辟、友善柔、友便侫。此三種人,絕不能交。

言便辟者:此種人,行為大雅不拘,喜歡到處說大話,不接受師長的管束,有時不得已勉強接受,但一旦離開了管理人,就毫無忌憚地表現出放逸的態度。這種不守法,不服從,為人所不齒的惡人,跟他交朋友,總會受累,故須遠離。所謂善柔,和便辟正好相反,即是一副軟綿綿的腔調,為取得他人的同情,常常展露他阿諛諂媚的個性。他自己行為不正,又要取得他人的愛憐,沒有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,最沒出息。在法華經安樂行品中,將此種人稱為不清淨人。世俗對這種人給予「人妖」的名稱。親近這種人,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誤會,認為我們也沒出息,不守戒,使我們的人格,容易蒙受損失。我們除了不跟這種人交往之外,自己本身更應大大方方,方方正正,頂天立地,男人就像個男人,女人就要有個女人的樣子。

便侫,就是「巧言令色」,專門恭維別人,想盡辦法佔人便宜。此等人親近不得。但是人總是喜歡聽好話的,他就抓住人們此一弱點,來向你討好,獻媚。如先太師公上智下光太老人,從前有個在商場中很會自我吹噓的歸依弟子,每天下午下班後,就來向太老人頂禮請安,盡說些他在商場中如何得意的事。老和尚從小出家,沒有社會經驗,聽後,便讚歎他說:「好!你有辦法。」就這樣子,老和尚將他平常儲蓄下來、準備將來帶回大陸重修家鄉寺廟的錢,全部交由他去存放生息。當老和尚圓寂時,這位徒弟來了,並不為師父圓寂傷心,或表示協辦喪事,卻第一句話就問及,老和尚日常用錢有沒有記帳?我們知道他問這句話的用心,乃回說:「有!正在查。」當時(民國五十二年)我們查出太師公存款約有四十多萬,這些老和尚曾交代,是留作日後重修家鄉道場用的。現在竟落在一個市儈手裏,於是老和尚的其他信徒就此商議,成立一個董事會保管,要他表明態度。他竟說:「那些存款,是老和尚要他將來帶回大陸去的。」不肯拿出來。後來幾經商量,連哄帶騙地說明本金不動,再由信徒們捐一些錢,然後成立獎學金基金會,推他為董事長。條件是,要他將那四十多萬元存款的利息,取出做獎學金,以紀念智太老人。他總算勉強答應了。這種人好不好?當然不好!現在據說,他已敗得很慘。這是巧言令色,不識因果的人的下場。

以上這三種惡人,我們最好遠離他,不與之交往。否則跟著為惡,遲早將會受國法制裁。要知道,法律是不怕惡人的,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,法律之內,人人自由。惡人的下場是披枷帶杻。這種實例很多,如最近發生的第十信用合作社蔡案,即是最鮮明的例子。所以交朋友要謹慎,多親近善人,遠離惡人,即是所謂明哲保身最好的教訓。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