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

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記(二十)

段文,有法、有喻、有合。經典上的文字,結構組合,往往先把理論標出來,怕我們不懂,又舉出譬喻來加以說明,然後再合法義,加以肯定。所以說法、喻、合。「時天鼓……令其得見」這段就是理論(法),大意是說:在你們動身以前,我先告訴你們幾個要點,你們要曉得。「菩薩摩訶薩」,指的是毘盧遮那菩薩,它是等覺地位的菩薩,乃是菩薩中的大菩薩。他並不是真正的從天宮壽終了,而降生到人間的;他怎麼去的呢?「但以神通」。菩薩是以神通的功德力而去的。「隨諸眾生心之所宜」,菩薩要到什麼地方去,往往是順應眾生的要求而去的,眾生盼望見到諸佛(菩薩),這是感,諸佛(菩薩)應念而生,那是應,眾生心不感,佛(菩薩)就不會應;所以隨諸眾生心之所宜,「令其得見」,眾生心裏喜歡佛法,希望見佛(菩薩),佛(菩薩)就赴感而生,使令得見。這是一個要點,不要弄錯了。不要以為毘盧遮那菩薩,是天宮命盡了,才下生人間的。這是天鼓所說之法。但還怕天子們不懂這受生真義,所以有向下「諸天鼓。我這天鼓,名叫甚可愛樂。「非眼所見,而能出聲」,你們雖然看不見我的形相,可是你們已聽到我的聲音了,且聽我說了許多佛法不是嗎?這就是一種神通妙用,諸佛菩薩的神通妙用,也是這樣的。毘盧遮那菩薩的降生人間,也是神通行為。那麼菩薩這玄妙神通,是如何得到的呢?後面合法文中,就來說明了。「菩薩摩訶薩……無染著」這裏面道理很多,也很深。菩薩摩訶薩,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,他證得了「離垢三昧」;垢即塵垢,代表生死煩惱。在生死的過程中,我們的身體有形有色,有來也有去,離垢就是離去了這生死血肉之軀,唯識法相宗稱之為分段身。八地以上的菩薩,才得變易身,亦即八地方得離垢三昧,不受分段生死之苦,離了生死塵垢。「亦復如是」:也是這樣依著神通力無形無相。「非眼所見」:非肉眼所能見;這種境界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,所以必得佛眼乃能看見。「而能處處示現受生」:這是個法性真理,法性是無生的,但無生而無不生,單是「無生」的話,便是死的,斷滅的,要落於唯物思想的斷滅見。「無生而無不生」,才能使神機活現,佛法的玄妙不可思議即在於此。真如法性,無在而無所不在,你想要找他,則找不到,不想找他,他到處都是。古人有首悟道詩云:「鎮日尋春不見春,嶺頭踏破幾重雲,意興闌跚來後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」想想看,到那兒去尋春呢?家中沒有?尋不到春,到郊外去,高山上的雲都被踏破了,也沒找到春,只好意興闌跚歸來吧,沒想到滿院梅花簇簇,喔,原來春就在這裏。這是用事相來表達他悟道的真理。若是一味向外馳求,真理又在何方呢?必得向自己內心上去體悟,所以說「無生」。你在事相上找不到,「而無不生」,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,處處都是佛啊。你若沒有這種資格,就看不到佛了。這些入了離垢三昧的大菩薩,他能處處受生,就是無生而無不生。凡須要佛法的地方,他就能現身說法。這種生是「智生」,是根本智的受生,故「離分別」,根本智即無分別智,亦即「般若智」pra jna佛經說不二法門,或說一合相,就是指的這個。離分別,分別什麼呢?分別是眾生凡情,這是個好的世界,那是個不好的世界;這是好人家,那是壞人家;這東西是美的,那東西是醜的。這些分別,都是凡夫心的作用。若證得了無生理,得到了根本智,就能不分別,這與入離垢三昧是相呼應的。「除憍慢」:沒了分別心,當然不再有憍慢心,凡夫才有憍慢心,一個凡夫,一旦教他生到王宮,那還得了,做了王子、公主,真是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高傲起來,連皇帝老爺也不怕。證得平等真理的菩薩,他在什麼地方都一樣,不會有憍慢心的。「無染著」:他更加沒有染著心。王宮中那許多金衣玉食的享受,固然值得貪戀,加上梵天、欲天的供養,更是人間那得幾回聞,但是離垢地的菩薩,他一點也不貪著。「分別、憍慢、染著」,那是我們凡夫眾生最易犯的毛病,我們學佛的人,應在這上面多下功夫,多向菩薩學習。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