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

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講話 part 39

有罪不懺,有過不除,內濁外清,始勤終怠。雖有好心,多為名利之所夾雜;雖有善法,復為罪業之所染污。如是發心,名之為偽。

  這種發心是一種虛偽的發心。虛偽發心的行相是:有罪業,不知道去懺悔;有過錯,不肯去改正。過是無心所犯的罪過,罪是有心所犯的錯失。一個人既犯有罪過,就要能去悔改,所謂: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這種起碼的做人的道理,都沒有能做到,或者故意隱瞞自己的過錯,都是一個修行人所不應有的行為。所以說,這是一種虛偽的發心。要知道,我們心理上的罪與福,就好像是天秤上的輕重量,不成正比例的。罪重的人,福就輕;福重的人,罪就輕。真正的修行要不斷地懺悔,把罪過懺悔掉,福德才會增長起來。所以我們假使遇到不如意的事例如身體不好啦、家庭不和啦、事業不順利啦等等,不要去求神問鬼,也不要去算命、卜卦,趕快自己來對佛懺悔,趕快來做功德。懺悔了業障,做起了功德,命運自然就會改善。還有懺悔必須要時時刻刻地來做。每天早晚拜佛,就不要忘記懺悔,因為罪業在我們的心靈上,就好像我們所穿的衣服上面的污染一樣,天天洗,衣服就會保持乾淨,天天懺悔,我們的心靈就會保持清淨。心靈清淨,沒有罪業,我們的福德就增長起來了。因此,我們假如真正想學佛,但是不肯懺悔,或不會懺悔,或有過失,怕人知道,不好意思就不去懺悔,那都是最沒有智慧的人,這也就是一種發虛偽心學佛的人。

  什麼叫做「內濁外清」呢?就是有一類修行人,專門裝模做樣,外表做得好像很認真、修行很了不起的樣子,但是他的內心實在是充滿貪、瞋、癡的。還有一種修行人「始勤終怠」,就是他剛開始學佛的時候,好像恨不得馬上就要成佛的樣子,不眠不休,可是過不了多久,五分鐘熱度一過去,他就佛也不想念了,香也懶得上了,甚至於不太願意再繼續修行下去。這叫做始勤終怠,也是一種發虛偽心的表現,不是真正的發心。

  以上這兩種修行人,「雖有好心」,信佛修行,但是「多為名利之所夾雜」。這種人學佛,還是在佛門裏想求得名利。名利心夾雜在道心當中,當然不是真正發心了。「雖有善法,復為罪業之所染污。」這些信佛修行的人,雖然他也在寺廟裏做功德,甚或也歸依了三寶,可是他犯的罪過比他所修的福德還要多。一點點的功德被罪業抵銷掉了,就等於沒有做功德一樣。像以上所說的這幾種人的發心,就是虛偽的發心。這種發心,當然不可能達到成佛的目標了。
眾生界盡,我願方盡;菩提道成,我願方成。如是發心,名之為大。

  這一段文字,是在說明發大心的行相。我們佛教主張四種無盡。第一種是虛空無盡,第二種是世界無盡,第三 種是眾生無盡,第四種是眾生的業無盡。這裏所講的眾生界,是指所有在六道裏輪迴的一切有情。眾生的範圍有了盡頭或有了邊際的時候,我的願也就盡了,而事實上眾生界是沒有邊際、沒有盡頭的時候,那麼我的願,也是沒有窮盡的時候。「菩提道成,我願方成」,菩提道就是覺悟的佛道。我們學佛的目的,就是要證菩提果,成菩提道。所以我的願要等到什麼時候,才能成就呢?要等到我成佛了以後,才算成就。「如是發心,名之為大」,像這樣的發心,就叫發廣大心。為什麼發這樣的心,就叫發廣大心呢?因為我們行菩薩道,修學佛法,最主要的兩件大事:一、上求諸佛的大覺,而菩提道就是諸佛大覺之道;二、下度六道的眾生,所謂下化眾生。如果這兩件事都做圓滿了,我的願心也就圓滿了,我所修的大覺佛道也就圓成了。所以這種願心叫做廣大心啊!

觀三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怨家,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。如是發心,名之為小。

  這個小就是剛才那個大的相反,這種發心,是指小乘聖人而說的。小乘聲聞、緣覺的聖人啊,他們發心學佛,是急於求了生死,因為他們把三界看得太苦了,好像把它當成牢獄一樣,把生死也看得太苦了,視同冤家一樣。生死的事情的確是很苦的,為了要解除這兩種痛苦,所以要想趕快離開這痛苦的世間。這是聲聞、緣覺聖者的發心。這個三界,是指我們眾生生活的環境。第一種就是欲界,我們人乃至六道的眾生,都在裏面。欲界也有天,有六重天。昨天所說的魔,就是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,這是第一重。第二重叫色界天,色界天有十八重梵天,色界天人要修十善,還要修定,叫未到定,就是還未達到佛境的定,是一種修凡夫定而生的天。還有第三重,叫四空天或無色界天,這種天人就是生活在純粹的精神狀態中。天上的人沒有什麼痛苦,可是他還在生死輪迴之中。那無色界最高的一重天的天人,壽命有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過了以後,他還是要輪迴六道生死的。所以說,三界也並不是頂好的地方,因為三界還是不究竟、不永久的。

  修聲聞、緣覺乘的聖者,他不要在三界內生活,更厭惡生死的輪迴,所以他只希望,自己趕快脫離生死的輪迴,別人的生死,他根本不管;他只要自度,不度眾生。這樣的發心,就是發的小心。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