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

過堂開示──出家三十要則講話(二十七)

第十八偈偈文:「出家要和大眾,慎勿互相爭鬨。聚頭說是說非,空把光陰來送。」
我們既然出了家,又能得此機緣在一起修學,就像一家人一樣。本著六和敬的佛制原則,來處理我們的日常生活,和合相處,不但使自己在道業、學業上順利前進,並可使大眾安心修行。僧團的「僧」字,梵語叫做僧伽,譯成漢語是和合的意思。能和合無間地相處,實行佛制的六和敬法,才是處眾的要則。六和敬是:

一、身和同住:是指大眾同住,身體的要求方面。如住的房間、床舖、座位,在凡夫的心理是講究舒服些、方便些、美好些。但常住準備這些東西,是盡量使大家能安住就好。如我們佛學院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辦起來的。房子剛剛蓋好,設備未全,先導師南公提起辦學,正合我多年來的心願,籌備不到一個月,就開學了。床舖撿的是智光商工學生宿舍廢棄的上下舖,都是木床。因那時還不是現今高度工商業發展時代,床多半是木製品。至於用上下舖,是因地方不大之故,所以睡起來,比較不舒服。但一、二屆的同學,也都能體諒常住的境況,將就地住了。後來舊床壞了,也漸漸添購了些新床,本來是可全部換新,但總覺得能用的東西丟棄太可惜,所以讓同學將就點。現在總算改善很多。房間由原來的通房,改成現在一間一間的隔房,而且又添親床,但因床舖有新、有舊,大家總喜歡新的、舒服些,不過,到目前為止,還未曾有人為爭床舖,發生不愉快之事。更難得的是,被請出來服務的職司人員,仍舊睡上、下舖。能在同住生活方面不計較,行方便,且能反問自心,多為他人的立場著想,便可安然無事了。

二、口和無諍:學佛修道的人,在口業上,最好不談無意義之言,不出口傷人,不挑撥是非、離間感情。有時我偶而發現,兩位同學在那邊竊竊私語,要是所談論的是屬學業、道業上的問題,那倒無所謂。如果所談的是人際是非,則有待檢討。希望你們要有辨別是非的觀念,和排除是非的修養,最好遠離那些喜歡談論是非的人。所謂是非終朝有,不聽自然無。聽那些無聊的是非,只有使你動煩惱,有百損無一益,故我從不喜歡與人搞是非。在蓮社這麼多年,都以端正大家一個觀點立論,即是佛堂是讓大眾修習道業、解脫煩惱、修福修慧的場所,並非談論是非之處。因此凡有信徒對我說:「師父!有人稱讚您。」我說,那沒什麼,不敢當。若說:「師父!有人批評您。」我說,沒關係,人總要有人批評,我必須自行檢討。人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要求,尤其身為當家人。我們家鄉有句俗話說:「當家三日,狗也嫌。」因他處處需謹慎,責任心重,不慷他人之慨,當然難免引起某些人不滿。因此我們只要站穩腳跟,問心無愧,即可不怕任何批評。口業在十善業中佔有四條,可見其重要性。希望大家注意修口德,不但不出口傷人,更積極的用和合語,不挑剔他人瑕疵,更能調解他人紛爭,與人相處,盡量原諒他人,本著此方針為人處事,何懼於他人之批評,何況古德有「聞過則喜,聞過則拜」的遺風,可資學習。人非聖贀,孰能無過?聽人指點我們的過失,應歡喜地接受,感謝他提供我們自省的因緣。千萬不可存報復心理,否則是非就來了,弄得大家身心不安,這不是修行人應有的態度。

三、見和同解:佛教雖有各種不同的宗派,但皆以圓修菩薩道,成就佛菩提為目的。不可存有自是非他,自認高人一等的心理,而應跟大眾採取同樣的見解,不標新立異、強出風頭。要知道,佛說過: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

四、意和同悅:這是心理上的修行。大家共處一堂,彼此應當相敬相愛。要知道,有緣才能同在一塊兒修學,應彼此互相照顧、關懷,千萬不可隨便鬧意見。

五、戒和同修:既然同樣受持佛制的戒律,就沒有彼此高下之分,菩薩都應遵守佛制,何況我們比丘、比丘尼呢?戒是大眾生活的規範,沒有特別重視那條戒律的分別。戒是維持僧團秩序的法律,大家應無條件的共同遵守。

六、利和同均:在僧團中所得到施主、常住的供養,悉聽主事者平均分配,不應再有貪多嫌少的表示。

能夠做到以上這六點,便可在僧團中與大眾和合相處。因此祖師以和合大眾,為出家修學第十八要則。

「慎勿互相爭鬨」:爭鬨起因於不和,大眾相處,如果有了爭鬨的情事發生,即容易傷了團體和氣。自利心重、自以為了不起,都是凡夫心態,也是發生爭鬨的導火線。我們若想安心修學以完成道業,進而達到超凡入聖、轉迷成覺的最高目的,那就得在修六和敬的大前提下,戒除爭鬨,互相尊重,和氣相處。

「聚頭說是說非,空把光陰來送」:這是一般人最易犯的毛病。二、三個人坐下來閒聊,談正經的很少,說是非的最多。真正有道心的人,光陰寶貴得很,自己修學、辦道都來不及,那有閒功夫,去說長道短?何況說是說非,那簡直太無聊,只有傷感情、動煩惱,對修學道業毫無益處。希望大家注意,盡量做到不談是非。否則,如果是非心太重,光陰虛度,雖出了家,進入學院,加入僧團,也不會學到什麼東西,那豈不太可惜!當知,還有多少人在佛學院門外,沒有參學的機會。今天我們幸運,有緣出家,到處受人供養,又能得到這求學的機會,就得好好修學,才不辜負出家的初心,以及發心求學的本願。希望大家能以此互相勉勵。古人說:「莫等閒白了少年頭,空悲切!」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!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