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別破見惑。有三喻:(1)鼓無生滅隨聞喻。文曰:
「諸天子!譬如我聲,不生不滅,造惡諸天,不聞餘聲,唯聞以地獄覺悟之聲。一切諸業,亦復如是,非生非滅,隨有修集,則受其報。」
這是正說教誨的第三小段經文,旨在「別破見惑」。見惑是煩惱的別名,另有個常和見惑在一起的叫思惑,其區別為:迷於理的煩惱叫見惑,思惑乃迷於事的煩惱,或叫修惑。見惑者妄執偏見,對理論不通,是理性上的煩惱,易產生不正確的觀念及思想。思惑則對世間萬事萬物不清楚,不知其生起的正因,對事相上的不明,易造諸惡業,而令人流轉生死。此段的大意,是要把見惑的一切煩惱,分別的說個明白。諸佛出世一大事因緣,就是要開示眾生,使能悟入佛知見。先把我們的思想觀念弄正確,才能走上正途,摒棄迷昧,走入正覺。在任何一部經裏,其中心思想,中心理論,都不出這個大前提。這一品經的中心,也是要研究這個問題。從「依勤詣佛」開始,就在說法,告訴我們怎樣了解人生,如何走上解說之道。可說是本品經的主要核心。譬如說要見佛,得先把觀念弄正確。諸佛菩薩的受生,是怎樣的一個情況。我們畏怎樣才能見到諸佛菩薩。要想見諸佛菩薩,先得清淨身心。尤其各人心理上,要把其所作惡業懺悔掉,然後以一顆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深心、廣大心,去禮見佛(菩薩)。至於懺悔呢?首應先認識十種順生死心,和那十種逆生死心。眾生若是順著生死心發展下去,就會在生死道中輪轉;若欲離生死道,走向涅槃城,那就得發起逆生死心,要回頭轉腦,溯流而上,便是返妄歸真永出輪迴;若順流而下,便是無窮無盡的生死苦海。十種逆生死心,翻破十種順生死心,行相如下:(一)正信因果,破一闡提。前面講過,一闡提性的眾生,眾惡做盡,久達沉輪,故要以正信因果來翻破他。(二)自愧剋責,翻無慚無愧。此種人大雅不拘,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,很危險,故要常發慚愧心,自愧剋責,目己的妄想,把無慚無愧的心降伏住。(三)怖畏惡道,翻不畏惡道。惡道乃三惡道,要常起怖畏心,大意不得,否則一入三塗,超出無期,痛苦無邊,所以要有怖畏心來對治之。(四)不覆瑕疵,翻覆藏過失。有種人自視聰明,他做了壞事,犯了過失,怕人知道,偷偷摸摸的,不肯告訴別人,以為無人知曉,實乃自欺欺人。古時有位叫楊震的學者,他當官時,屬下夜裏來向他行賄賂,並謂無人知曉。楊震說: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怎會沒人知,所以他住屋的堂名為四知堂。做了過惡,隱覆不讓人知叫覆,這是一種瑕疵,好比美玉上的毛病,欲蓋彌彰。佛門中講究,有罪不用怕,祗要肯懺悔就得清淨,老老實實,誠誠懇懇的向佛菩薩披陳,坦白所犯,以對治覆藏過失的心理。(五)斷相續心,翻惡心相續。有許多人犯了過錯,知所警覺,馬上回頭,也有的人根本無悔過之意,一味錯下去,才有惡心相續,所以應將此種相續心斷除掉。(六)發菩提心,對治惡心遍怖。故壞事的人,常起惡心,我們應發菩提心,來警覺自己,轉凡成聖的路上走去。(七)修功補過,翻縱恣三業,修功德來彌補過失,這是正確的修行方法。否則,放縱身、口、意三業,滿腦子邪惡是非,那是出離不了生死的。(八)守護正法,翻無隨喜心。隨喜心在學佛者而言,是很重要的,自己固然要做好事,做好人;看到人家有好的表現,也應隨喜、讚嘆。不可嫉妒,鄙視人家,破壞人家,要守護正法,做人沒有隨喜的心,是不能修善行的。(九)念十方佛,翻順惡友心。儒家講,損者三友,益者三友。不知發心學佛者,常喜與惡友為伍,交壞朋友做壞事,乃惡習使然。交好朋友做好事,則似處處吃虧;而人怕吃眼前虧,就喜歡和光同塵,順流而下去做壞事。時常做壞事、犯過錯,總有一天惡報難逃。故應遠離惡友,常念十方佛。(十)觀罪性空,破無明昏暗。剛才講過罪性本空,此乃前一章,教發心悔過的補充。第一段的經文,亦有發正覺心,翻罪惡心的意思。經中天鼓告諸天子說:菩薩們能知業性本空,不從十方來,其原因是業無自性,由顛倒生、而造惡業受惡報。若造善業則乃智慧生,感受善報,菩薩知此真理,故可免業報苦。此中有個要點,罪性本空,方許懺悔;若罪性不空,便不能懺悔。這雙重意義若懂,才不致迷惑。犯了過錯,整日心神不寧,或者以為做了就算了,不去管受果報的事,這都是錯誤的想法。應知雖是罪性本空,但幻作幻受,因果仍是存在,這道理應該弄明白。第二段總觀四障中,亦在說明此理。否則罪性本空,何以還有四障?天鼓說業、說報,就是講的罪業行為與果報呀!還要說戒,來行善止惡以對治之。且要說喜、說安,來隨喜、安定之。又諸說三昧,助入禪定,以對治業障、報障。並且諸佛菩薩,也一樣在說相同的道理。說我、我所之見障,說貪、恚、癡種種諸業障、煩惱障等。這事相宛然,怎是罪性本空呢?這其中有一點必須知道,雖有種種事相,卻是事有理無,幻作幻現。佛法有說理、說理的兩面,務必弄清楚。不然方本明明說我,就我所,現在又說而實無我,無我所,可真就要被搞糊塗了。諸所作業,六趣果報,也都是事有理無,相有性無。經云:生死亦幻化,涅槃等虛空。就是事有理無的說明。否則,定性生便不會死,定性死就不會生。因為緣起幻化,才現有生死的假相,這主要在說明何以有業報、生死、煩惱等之觀念。
待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