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

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講記(三十二)

(2)幻師惑眼喻。文曰:

「諸天子!譬如幻師,幻惑人眼,當知諸業,亦復如是。」

幻師,就是魔術師,以變魔術取樂眾人的人。「幻惑人眼」,他擅長以技巧,能不動聲色,無中生有,幻化出許多東西,活靈活現,取樂於人。不明究裡的人,便往往被他迷惑了。要知道,業來感果,也是一樣。是一種幻現,妄心的幻現,沒有實體可得,你若當真,那就被它迷惑了。以上兩個譬喻,都在說明業果幻現,這也是本經對於業果的看法。到此,正說教誨的重心已經講完。

五、總結懺益。文曰:

「若如是知,是真實懺悔,一切罪惡,悉得清淨。」

這第五小段經文,是「總結懺益。」說明懺悔以後,得到的利益。我們要懺悔罪惡業,首先要認識業報的理論,業報的理論弄清楚了,然後依法熏修,才是真實的懺悔,所以說如是知。如是知,也叫如實知,如實知,就是如其實際理體之知。簡言之,就是真知。不是膚淺的知。天台宗有所謂十如是之說,即性、相、體、力、作,因、緣,果、報、本末、究竟等,能夠通徹的知其然,及知其所以然,才是真實的懺悔,一切罪業也就能全部清淨了。普賢觀經有首偈曰:「一切業障海,但從妄想生;若要懺悔者,端坐念實相」。這首偈,可以拿來說明本段經文。「一切業障海」,眾生業障深重,這是常聽說的,且被大家所肯定的一句話。古人說:「業不重,不生娑婆。」這說明了,凡到娑婆世界來受生的,其業障深重,如海一樣的深廣無邊。「但從妄想生」,其業障雖多,但不是實在的,是從妄想所生起的,妄念幻現,妄想顛倒所生。「若要懺悔者」,如果要想把這些業障懺悔掉的話,應常「端坐念實相」,也就是坐下來,把心收回來,什麼都不看,什麼都不想,反觀內心的實現,實相無相,而又無所不相,所以叫實相。這是很玄的道理,在我們內心,一念不動的時候,心性的本體顯現的當下叫實相。現在動的時候就是妄想。如同水與波,風平浪靜時,即水的實相。心理上許多妄想妄念停息下來,才能見到心性的實相。心性的實相沒有實體,沒有真,沒有妄,沒有業也沒有報,能這樣了知,抓住心源,業障就懺悔掉了。這麼說來,罪性本空我們承認,業果不亡也要承認,業性儘管是空的,業果並不是沒有的,有業還是要受報,雖是幻作,但仍要幻受。此處再來研究一下,既然有業一定要受報,又何必懺悔呢?且已經有了業一定要受報,那修行又有什麼用呢?要知道,這懺悔的作用和功德,是很大的,因為發心懺悔之時,你已不可能再造業,惡業資源就切斷了,這是第一作用。第二個功德作用,是當你發心懺悔時,已開始修善業,善業力增強,惡業力就滅輕了。這善惡二業,是互相消長的,如同天平一般,慢慢的善業的力量越多越強,惡業的力業就越小越弱了,乃至不發生作用。到這個程度,就是受報,也很輕微了。佛教不許可把因果觀念破壞,所以三乘教理說:釋迦佛也要遭金鎗、馬麥之報。釋迦佛曾經為了救世,而受到人家傷害,也曾接受一個國王的邀請,帶著弟子去接受供養,共到其國度裡安居,結果國王把此事忘了;佛陀和一大群弟子們,被下人安排在一個馬廄旁邊居住,沒有飯吃,由馬伕發心供養,每天把餵馬的食料,拿出一部分來,煮飯供養他們,如此經過了三個月的安居期。這是佛說馬麥的故事,說明眾生有業就得受報,就連佛陀也不能破壞因果。又有位禪師,人家問他,悟道以後,還落不落因果?他未經思索,脫口而說不落因果。因而受了五百世野狐身之報,這是因為不落因果這句話,破壞了因果定律之故。後來遇到明師,求其超度,明師告以不昧因果,野狐當下警悟,獲得解脫。不昧著,不抹煞也。可見這因果觀念,我們是要異常小心的。有些人不信有來世,撥無因果,這是很可怕的見解,這也就是見惑。有關這見惑、思惑的斷證問題,也順便在此一提。依小乘教來說,初果羅漢斷八十八使見惑,這見惑煩惱力量很猛、很強,容易犯,但也容易斷。只要接受善知識的糾正,馬上就可改正過來,故當他接受佛法正理以後,便可馬上斷除,而證初果。思惑就較難斷,小乘聖者於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,證二果,以後逐漸修至四果阿羅漢時斷盡。故說「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。大乘見惑於登初地時就頓斷了,思惑則要一地地的慢慢斷除,至等覺後心,用金剛智喻定,斷除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方告斷盡,進登妙覺圓成佛果。所以,八識規矩頌說:「分別二障極喜無,俱生二障地地除」。這些心理上的煩惱障,學者在修懺悔的時候,是必需要掌握它的理論重點的。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