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

九、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(一)

──講於七十一年秋季華嚴法會

唐譯華嚴經共有八十卷,分為三十九品。此三十九品經文,乃毘盧遮那如來於海印三昧中之所宣流,分別在七個
地方,做九次說出,每會有其不同的會主為代表。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九次集會說經的內容:

第一會:六品經文,共十一卷。普賢菩薩為會主,說法地點在菩提場,介紹佛陀成道以後,所親證的依正二報莊嚴。依一般慣例而言,此六品經文屬序分。晉道安法師釋經,把經典內容分成三大分,即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這第一會的十一卷經文,即屬本經的序分。其內容分別是:一、世主妙嚴品,二、如來現相品,三、普賢三昧品,四、世界成就品,五、華藏世界品,六、毘盧遮那品。

何謂依正二報?佛經裏講眾生身體為正報,不管是大身眾生、小身眾生,上自天人,下至昆蟲、蟻螻,舉凡其身,皆為正報。人當然不例外。我們這具臭皮囊,有的長得美好,有的長得醜陋,有的看來順眼,也有的令人討厭。這都是正報身。依報呢?依報即正報身體所依之而住、依之而生存的環境。第一會的六品經文裏邊所說種種瑞相、種種莊嚴、一切不思議殊勝事境,這就是佛如來的依正二報。佛陀之所以能感得如此莊嚴果報,乃因已經過無量劫海修行而來。經上說,這世界沒有一指甲許土地,不是如來捨生命處。可見,佛修因時曠劫久遠,又由於不斷修勝善因,故成就佛果,得以如此殊勝妙好。不但是佛身相好莊嚴,且所感依報世界,亦是種種妙好嚴淨。這在經文裏邊,我們可以體會得到。

華嚴經說此佛果依正莊嚴事的用意,在告訴我等現在眾生,所處環境乃垢穢不堪──土石、砂礫、五濁惡世(所謂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)等種種不莊嚴──是個娑婆世界。我們住於其中,以為快樂,不知是一不實在、非永恒的世界。與佛世界較之,相差太遠,藉以告訴我等依報不可取。且這世界有太多苦難,種種災變。眾生依之而住,甚可怖畏。目的為讓我等對這不莊嚴的世界,生厭離心,轉而對佛的莊嚴世界起好樂心。

華嚴經上說佛的正報莊嚴,具足有十種佛身、無量相好。佛所具足的十種身是:一、菩提身,二、願身,三、化身,四、相好身,五、勢力身,六、如意身,七、福德身,八、智身,九、法身,十、力身。上之十種佛身,是清淨的、永恆的、不生不滅的,這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。不似我們這具臭皮囊,九孔常流不淨,內裏充滿膿血糞穢。不管外表如何漂亮、好看,終歸血肉之軀,都要衰老、生病,且要死亡,相當恐怖。既不清淨,也非永恆,更談不上莊嚴。因而佛說眾生之依正二報,都不值得貪戀。此等情況,在佛看起來,是很苦的,不值得貪戀的!而我們卻愚癡得不知自己所處的是這麼一個污穢不堪的世界,就如同法華經裏長者的幼兒們,不明白身處火宅中,還在裏邊嬉戲,不肯出來。幸得長者用盡善巧方便,引誘出離。華嚴經序分也有相同意義。以佛果種種莊嚴,來顯示這娑婆世界的陋劣,使我們對自身所處環境真相有所瞭解,而生厭離心,進而對佛果境界生出好樂心、恭敬心、企求心,以達誘發眾生上求佛菩提之目的。因為這世界是粗惡、短暫、如幻、不實的,也唯有清淨莊嚴的佛世界,才值得我等去好樂追求。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