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18日 星期日

九、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(三)

第四、事事無礙法界:事事大小各佔分位,又如何方能無礙呢?我們常聽講經時說:「須彌可以納芥子,芥子也可以納須彌。」這實在是個問題。須彌是一座很大的山,容納芥子理所當然。芥子要容納須彌,可就費思量囉。
芥子即芥菜種子。這麼小的東西,根本不可能容納須彌山。可見,重要關鍵在此,也正是功夫所在。如何使其成為可能,又如何方達此事事無礙境界?欲解此,得先明白佛法的中心理論──緣起性空的道理。依理法而言,不管是很大很大東西,或很小很小的東西,其成功皆屬因緣因緣幻起,都是因緣和合而有。既是緣起之法,因緣具足,它便成功,因緣消失,它就幻滅。所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則大至須彌,小至芥子,根本都沒有實在個體,同屬緣起法,因而得以大小相容,一多無礙。華嚴的境界就是如此微妙。這也是華嚴最高的哲理。

明白了無礙事理之後,再回過頭來研究主題:毘盧遮那如來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並未移動,而天人見到他上升須彌山頂,到忉利天宮說法。還替他佈置寶座,歡迎他,讚歎他,這就得由法身遍滿於法界的理事無礙的角度來看待,方可得到圓滿解答。在此再說一個譬喻:當農曆十五的夜晚,天上高掛著一輪既圓又亮的明月,某江上適有三條船。一船開往南,船上的人所見的月亮,亦隨其往南行,江裏月影也一齊往南而去;另一條船往北,船中人卻看到月亮跟著他往北,且水中的月影也緊隨著向北走;還有一條船泊在江邊不動,未開動的這艘船上的人們,卻認為月亮很有意思,老陪伴著他,向他微笑,河裏的月也一直沒離開他。這就是「緣」,並非月亮有三個。眾生見佛,亦應作如是觀。眾生之緣來感,諸佛赴感應機,如同月照行船一般。佛是很慈悲的,何處有眾生需佛說法,佛便無遠弗屆應其機、滿其願。此即赴感,所謂:「隨緣赴感靡不周。」眾生的要求曰感,佛應機說法叫應。我們不是常說感應嗎?這即感應。有感,就有應。天上的眾生希望聽佛法,毘盧遮那如來便赴其感、應其機,這就叫做感應,並非如來有兩個身體。由以上的譬喻,可體會到不動而升的理論了吧。

再說,此會談十住法門,因何要至須彌山頂說呢?此表學佛地位漸高之故。普通凡夫皆住人間到了賢人位次,將其提升到天上,所以要升到須彌山頂去說。到了須彌山頂忉利天宮,天王說法讚佛,迎佛至最吉祥寶殿說法,故我們稱佛說法處為最吉祥殿。華嚴經上記載:「迦葉如來等諸佛,皆曾到此寶殿說法,是故此處最吉祥。」即以最吉祥的寶殿,歡迎毘盧遮那如來說法。因此蓮社二佛殿供奉毘盧那如來,亦將二樓定名為「最吉祥殿」,不叫「大雄寶殿」,即據華嚴經而來。此是常識,順便一提。

十住位共有十個階位,每一階位,皆有其修行的內含。華嚴經中並沒一位一位詳細分析,唯於初住這一階位,標出一品經文,說明其功德。前面已說過,華嚴經很特別,菩薩修行入了初住,即可分身百界作佛。在此不妨再提出,為各位作個介紹:初住,一般說來,乃是賢位的開始。若將賢位分成三個等級,則十住位是下賢位,十行位屬中賢位,十迴向位才是上賢位。好比軍中有少尉、中尉、上尉、少校、中校、上校一樣。初住等於下賢位的第一個位子而已,何以就具有如此廣大的功德,能夠成佛呢?華嚴經說:初發心住的菩薩要修十種觀境,以觀行的功夫斷伏煩惱,故能見真理。這是一大關鍵。因說我們學佛修行,單是燒香、拜佛、念佛、誦經,實還不夠,還得依佛理修觀行,由修觀而除煩惱。煩惱斷除了,智慧才能生起;智慧生起,才能見到真理。見到真理,即是見佛。何以故?佛即真理也。可見,這是聯貫的連鎖關係。這也是初住菩薩能分身百界作佛的道理。可是如果說,菩薩到此,已能斷煩惱、見真理、分身百界作佛,何必還要有後面行、向、地的施設呢?依頓教說,一念無生,即是佛,這屬理佛。華嚴圓教講的是諸劫相即相入,而其修行時分,一即一切,念劫圓融。長短即入,不違彼一一時法。不礙行布,即是圓融,不礙圓融,即是行布。二門自在,舉一全收。是故才登初住,即能成佛,這完全依理上而言。在事行上,則待後邊一一位中完功果也。

至於這一會為何特別以一卷的經文,來強調讚揚發心的功德呢?我們也來研究一下!也許有人會問:「我們現今不都已發心,歸依三寶了嗎?師父帶我們發四種大願,不是發心嗎?既已發心,何以未得到這許多的功德?何以我們不能如經上說的起觀、斷煩惱,生智慧呢?」此實因我們對發心內容未完全瞭解,或者歸依時師父未講詳細,或者本身懵懵懂懂,沒聽清楚。在此給各位作個補充:發心的內容有四,包括:一、眾生無邊邊誓願度;二、煩惱無盡誓願斷;三、法門無量誓願學;四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。這四句話包括了所有的菩薩行。歸納起來,合為兩件大事;第一件修福德,第二件修智慧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此兩句是修德福。所謂「度眾生」,我們都是眾生,皆在生死凡夫界中。前面說過,所處的環境是污穢、痛苦、短暫、無常的。若想到佛地去,得度過煩惱大河。要能度過此煩惱大河,才可到達諸佛涅槃彼岸。這叫做「度」。就如過河,需用船渡過去一樣,成佛也得佛法度我們過去。度眾生、斷煩惱,都像一條船,能把我們度到諸佛彼岸去。眾生又如何度去呢?在經中常說,諸佛菩薩的工作,就是要度眾生。他們說去,令眾生明白道理,知厭離眾生界,而欣樂諸佛界。此是件大事,解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生死,故不得視為是件普通的事,或認為與你我不相干,甚至說度眾生是佛菩薩的事,這都是錯誤的!發心,就是發與佛菩薩相同的心。要想成佛,就得與佛菩薩一樣發心度眾生。而度眾生的事千頭緒。比方說,參加印經是度眾生;辦學校、孤兒院,也是度眾生;辦佛學研究所當然也是度眾生。因為這許多事業可與眾生發生關係,也才有機會把佛法傳給他們。眾生得到佛法,才知道走上菩提道,知所處眾生界外尚有清、永恆、快樂、莊嚴的佛界。否則大家不知道,便談不上何為佛?何為眾生?而永遠於三途六道中受苦受難,不得解脫。因此效法諸佛、菩薩,不眠不休地度眾生。你說,此種發心還不偉大嗎?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