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

九、華嚴經品會大意淺釋(四)

「斷煩惱」:我們的煩惱太多,所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、嫉妒、搬弄是非、挑撥離間等等,這許多都是煩惱。凡夫心一天到晚被這許多煩惱所盤據,而沒有機會起觀行、想真理,更沒有辦法想到度眾生的事。故應起
觀行,觀真理,起慈悲心,度眾生,把煩惱轉成菩提,把煩惱轉為慈悲,轉成愛心、同情心。如實轉過來,才能成佛。發心的第二件大事即斷煩惱。能斷掉煩惱,發起菩提心、菩薩心,來修行,自能成佛。所以發斷煩惱的心,也有無量功德。然得真正做到才行,光是懂不去做,也沒有用。有人說:「這很難啊!看到好東西,不貪,我一時做不到。看到蒼蠅、蚊子、螞蟻,不殺,也做不到。」關鍵即在此。事實上這也是煩惱不易斷、殺心不易根除所致。你看牠討厭,這討厭的心理,就不是慈悲心。若是把環境清理乾淨,使之不易滋生,由根本上解決,則牠過牠的生活,你過你的生活,根本沒有什麼妨礙。再說,蚊蠅、蟻螻亦是眾生之一。當須達多長者布施祇陀林園,舍利弗督工為佛建講堂時,看到地上有許多螞蟻。佛告訴舍利弗說:「這些螞蟻於迦葉時生人道中,因不知修行而造惡因,墮了蟻身,至今未得解脫。」可見輪迴之可怕!既知其為有情,更當想法度他,不要厭惡。螞蟻、蟑螂之所以令人討厭,就是過去造了被人討厭的因所致。瞋恨心重、好發脾氣的人,將來會墮毒蛇,人見人打。這是種惡因所感的惡果。因此我說,斷煩惱,必得明理才行。煩惱斷了,才能起觀行,也就能成佛。

佛學無量法門,以及誓願成就佛道,是屬於修智慧。修什麼法門呢?修成佛的法門、斷煩惱的法門、度眾生的法門。為什麼要學呢?因不懂,就樣樣皆錯,處處罣礙。懂得了,才免做錯。佛法裏常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如何是惡法,不能做?如何是善法,應當行?這都得充分瞭解,且要有高度技巧才行。表面看來,似乎說說非常輕鬆,實際要做,卻相當困難。何以故?道理未懂。因此說我,修學無量法門太重要了。不會修行的人亂跑。聽說,某處有法師講經說法,很了不起,趕快去聽;某處有高人不吃飯,很了不起,趕快去拜訪。不錯,他是了不起,但對你卻沒多大益處,除非你跟著他學,才能成功,否則頂多種點善根而已。因此我說,修行不是趕熱鬧。要多注意自己修,多注意自己學,記住導師的兩句話:「不要忘記念佛、拜佛!」

第四發成佛願:既知眾生痛苦,唯有成佛,才能永遠離苦得樂,則成佛是我們唯一的目標。時時刻刻不忘此大前提。莫說,我今生做做好事,來生生富貴人家,就滿足了。這是第三生怨。此心發不得,亦很危險!因為今生做好事,來生生富貴人家,不一定知道修行。不修行,也就罷了。生了富貴人家,還會因環境太好而造孽,再墮落至何道,便不得而知!所以發心要發成佛的心,而不單是希望來生比今生好一點的心。這種心太小了,應發大心。發心功德說不盡,一卷經都不能講完,今只將其要義簡單說出,希望諸位由之深入發心要理,並真正依理起行。

第四會:共有四品經文,由十九卷至二十二卷,共四卷經。其四品者,一、升夜摩天宮品,二、夜摩天宮偈讚品,三、十行品,四、十無盡藏品。此會於夜摩天宮所說,內容是十行法門。所謂「行」(啈)實際上就是「行」(形)。行之久,行之動,就叫「行」(啈)。修行要有恒常心,精進不懈怠,叫做「行」(啈)。菩薩修六度、萬行(啈),這萬行實即行動的行(形)。「行」字在華嚴經裏解釋為隨緣、順理、造修。我們到幸廟拜佛,歸依三寶,開始持齋,都是修行。有時沒聽講經,往往把修行功夫做錯了,有如走路,未把路線弄明白而走錯路,非常可惜。現在把這「行」字的實義,簡單介紹如下:

何謂「隨緣」?隨眾生緣、隨佛法緣。「順理」:順著佛理。若不合佛理之事不做。經中說,菩薩修行,有佛業,有魔業。修得不好,即魔業;修得正,依佛法而修,即佛業。對此.我們要有揀別的智慧,揀別之法,即順理。佛法的真理開導,教我們依之而行。隨順佛理的修行便成佛業,反之,即成魔業。「造修」:造為塑造。我等本皆凡夫,欲塑成菩薩、塑成佛,就得下功夫,如建造房子一般,本是一堆堆的砂子、石子,水泥和鋼筋,要使其成為房子,得經過營造才行。修行的修,有兩種意思:一是修補,一是修削。衣服破了,找塊布修補修補,或東西壞了,修理修理,使其復原。修削,則削其多餘。故修含補其不足、削其有餘二義。塑匠雕刻佛像亦如是:一塊木頭,一刀刀削去多餘的部分,不夠的地方,又想法補起來,然後成為莊嚴的佛像。我們修行,也當在行為上用心,不合理處改正過來,未做到之處補足起來。這就是修行,又叫修心。心理不正常的地方,比如貪心強,或瞋恨心重、愚癡心用事,都應該修正過來,使其成為布施心、忍辱心、智慧心。這樣修行,才能成功,也才叫度,把凡夫度到佛果涅槃。談修行,就要瞭解如何修,怎麼行。這是很重要的一課。

華嚴經上說十行,梵網經上曰長養。這是說,發心學佛如同稻種子播撒到田裏,剛長出兩片嫩芽,此時最需細心不斷地照顧它、灌溉它,耐心地施肥、除草,令其有繼續增長的過程。故曰長養。我們學佛,歸依了三寶以後,等於菩提心苗種到種法田中來。常加注意去除心田雜草,以佛法甘露水來滋潤、灌溉,這就是修行,也就是長養。十行品是由功德林菩薩代表說出,說法之前先入菩薩善思惟三昧,乃諸佛菩薩加被他,給他智慧,讓他代表諸佛而說。他一開口即說:「佛子!菩薩行不可思議。」如何不可思議呢?他說:「與法界虛空界等。」菩薩行深廣的內容與法界平等,和虛空界平等。有法之界叫法界。虛空界沒範圍。菩薩十行門如此深廣,故不可思議。為何菩薩行深廣不可思議呢?經文說:「菩薩摩訶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。」既然菩薩所修十行法門,內容是學習三世諸佛而修行,可見,三世諸佛乃依十行法門而修成功。由於發了心初住乃至十住滿心的菩薩們至此,更進修十行諸佛法門,而此法門又是如此不可思議,所以稱其為摩訶薩。

經中以四卷經文介紹十行法門,今且依經略釋如下:

一、歡喜行:此位菩薩修布施度。他在前面已證得法空真理,能以三輪體空之智而行布施,使自己成就檀波羅蜜,亦令眾生得利益,自他皆歡喜,因叫歡喜行。菩薩登地以後,初地亦叫歡喜地。此處叫歡喜,乃因眾生得其法財,本身能作法布施所致,且外道邪論已難不倒地,故生歡喜。

二、饒益行:此位菩薩修三聚淨戒。本身菩薩行已得清淨;且因持戒圓滿,令眾生獲得饒益。例如因持不殺戒,使許多眾生,免於枉死刀槍之下,此即饒益眾生。

三、無違逆行:此位菩薩偏重修忍辱行,忍順物理,一切行為皆依真理,毀譽無動於心,無端的讚揚或污辱,於我皆不增不減,坦然無動於衷。故修此忍辱行,乃不違背真理,順著正理來修行。

四、無屈撓行:這是菩薩修精進行之位。此位菩薩精勤而不懈怠,不屈不撓,勇往直前,不管如何阻撓,都依佛法真理而行,所以稱無屈撓行。

五、無癡亂行:此位菩薩偏修禪定行。有了禪定,不被邪見亂說之所動搖,以慧資定,能離昏沈、掉舉二障。先總統 蔣公幾句名言:「處變不驚,慎謀能斷」,安定了我們的社會、國家,增長群眾的智慧。不管你搞得天花亂墜,我都不被動搖。這就是無癡亂行。

六、善見行:此位菩薩偏修般若度。有了智慧,能顯發二諦之理,思想、見解,都很正確。般若現前,故曰善見。
七、無著行:這是菩薩修方便行之位。能善巧方便,即可不滯事理,都無執著,隨緣說去,普度眾生。

八、難得行:此行位菩薩修大願度。大願者,成就菩薩大願也。如普賢十大願。要成就菩薩道,得有大願才行。此有二義:一、大願無違故,二、成就大願故。故曰難得。

九、善法行:此位菩薩能善巧說法度眾生。辯才無礙,善說一切佛法無有障礙,稱為善法行。

十、真實行:菩薩到此,言行不虛,所有言說,都具真實義理。所謂「真語者、實語者,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」,都在此位來成就。再者,此位次的菩薩所行,完全替佛宣揚,而非為得大利益或大名聲,所以這真實行是菩薩行之圓滿行。

以上菩薩十行,根據十度波羅蜜而修。依此十度來修,才是正確的途徑,也才能步向正果。

第五會:本會內容是說十迴向法門。前已說過,十住是下賢位、十行中賢位,今十迴向則進入上賢位。過了此,便晉升於聖位之階。這三十個位次當中,十住位是得到佛的智慧,安住於佛法,可說,初住於佛家;十行位乃以十種菩薩行,來建立菩薩因行,趨向佛果。這兩門偏重於自利行。到了十迴向,就要兼修利他行,亦即修迴向法。有關迴向的定義,介紹於下:

在菩薩大乘藏經說:「以少善根,引無量果」,叫做迴向。此於修行當中,屬一非常環節。舉凡誦完經、拜完佛、都要迴向。但有人知道迴向,也有人不知道迴向。不知道者在修行過程中就較差。觀此二句經文意義,修少善根,即知以很少功德──或者燒一炷香、獻一朵花、禮一拜佛,都是種善根。這樣點點滴滴的修行功德,迴向無上菩提,凡我所作所為,皆作將來成佛資糧,以引發無量果報,此即迴向。引發之法,是以所作事行功德,迴向給一切眾生。雖然拜佛,乃我個人之事,但我不自私,希望一切眾生同蒙此益。此即以少善根,引無量果。一切眾生即無量,無上菩提更屬無量。所以懂得迴向,對修行而言,可加速進步,並能加速成功。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