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

過堂開示──出家三十要則講話(三十八)

第二十九偈偈文:「出家要達道理,切切只盡自己,謙和每讓三分,相見人人歡喜。」
我們做人要通達道理,處處盡自己的本分,待人謙虛禮讓,方能與人和睦相處。我們從無始以來,因為自私心、
我執觀念太重,積習太久,所以總是看到他人的過失,而不曉得自己的缺點。一旦自己有了缺點,被人家指責時,不但不服氣,還要想盡辦法來辯解,真是沒有道理之至!

相傳上古時代,有一位仙人身揹捎馬袋,專管人間善惡。捎馬袋原有兩個袋囊,一前一後地揹著,前袋裝自己的過錯,後袋裝他人的過失。有一天,仙人喝酒喝醉了,將隨身攜帶的捎馬袋揹反了,將裝他人過失的袋子放在前面,裝自己過失的袋子放在後面。本來古聖人所定的制度,是將裝自己過失的袋揹在前面,裝他人過失的袋揹在後面,用意是時刻檢點自己。由於這位仙人酒醉糊塗把袋揹錯了,所以從那時起,人們只知對別人吹毛求疵,掩飾自己的短處。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,不過它正說明了人心的弱點。
祖師要我們時刻提醒自己,既然已出了家,凡事都要通達道理,隨順人情,憑良心、盡本分。該做的盡力去做,不可逃避;不該做的不做,避免增添不必要的麻煩。

「謙和每讓三分」:對人要謙虛和氣,凡事讓人三分,這是待人處事最基本的原則。假如大家都抱著此種態度,那麼理想的六和合僧團,很快就會在人間出現。

「相見人人歡喜」:既然彼此以禮貌相待,互相尊重,互相謙讓,人人守分寸、守禮節,大家都能做到通情達理的境界,那麼我們這個修學佛法的團體,即可和合無間,皆大歡喜了。 

 

第三十偈偈文:「出家要信佛法,三藏一口吞卻,方知源遠流長,可接佛祖一脈。」
照常理而言,應是對佛法有了信仰以後才出家。這裏為什麼祖師說:「出家要信佛法」?似乎意味著出家後才信仰佛法。這個問題有待研究。

過去的中國佛教,從南北朝至隋、唐、宋、明間,要出家,必須通過國家考試及格,發給度牒,方准出家,故當時出家人水準、素質較高。到了滿清入關之後,異民族為達到其統治的願望,因而開放出家的禁制。那時中國舊社會裏,佛法興盛,寺院林立,兒女多的父母,都願意送一兩個小孩去出家,所以造成孩童出家的風氣,年幼的沙彌,也就特別多。由於沙彌年幼,對佛法的認識還是一片模糊,根本談不上信不信。這是過去的一個事實,同時也是滿清政府,為中國佛教埋下的一顆衰亡種子。直到民國初年,才有法師、居士,出來辦僧教育,讓出家人對佛法先行生起信仰,然後再求瞭解佛法,而後依解修行,依行求證,漸漸步入學佛正軌。

出家若不信佛法,那更不用說瞭解佛法。既然對佛法了無概念,那所作所為和世俗人有何不同呢?過去偏遠縣市的鄉下,有些廟裏當家的和尚,因不懂佛法,所以他的廟裏什麼神都供,只要有人拜即可,致使一般佛教信徒,弄得神、佛不分,真是罪過!而且,為了增加生產,廟裏甚至還飼養豬、羊、雞、鴨等牲畜,所做的事情,都帶幾分世俗的迷信行為。試想:讓他們來住持佛法,佛法怎能不衰亡呢?因此祖師特別強調,出家要信佛法。

「三藏一口吞卻」:信了佛法,而後再研究佛法,聽講經、律、論三藏教典,做深入地研究消化,一口吞卻無遺,然後依法修行,才能自覺覺人,自度度人。又由於三藏所詮為戒定慧三學,是修行佛道的基礎,唯有三學增上,才能理事圓融,橫超三界,永出輪迴。頓悟佛乘,圓滿大覺。

「方知源遠流長」:對於佛法住世的歷史,身為一個出家的佛教徒,必須先弄清楚。然後方能做到所謂的「光前裕後」。我們的祖宗,當時開創了人世間文化財產的光榮歷史,揭去人們迷信神權的罩蓋,拋棄尊榮的地位,過著披星戴月、堅持林下水邊的修行生活,憑著他那股堅強的毅力,偉大而深厚的悲心,參透了宇宙的奧祕,揭示出平等解脫的佛教真理,將人類從神權至上的思想桎梏中,解放出來,讓廣大的眾生生起自信,使他們確信每一個眾生,都是這世界的主人。這種不世出的偉大事功,是我們的祖宗(佛陀)所創造出來的。我們很榮幸,做了這位光芒四放的祖宗的子孫,我們不能沒有出息。我們應該奮發圖強,光前裕後,才不愧做為佛陀的子孫!

「可接佛祖一脈」:佛祖一脈香煙,我們必須承繼下去。中國聖人所謂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。我們出家人雖不講究傳宗接代,可是佛法的慧命,也要我們繼續承接下去。這荷擔如來家業,續佛慧命的責任,是身為佛陀子孫的我們,應盡的要務。否則,讓此救人救世的佛法,在我們的手中斷送,我們豈不成為千古的罪人嗎?希望我們都是承先啟後的大丈夫,都是「承接佛祖一脈」的大菩薩!(圓識記)

待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