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這段文,祖師的用心,是用來激發我們的慚愧心、向道心,並不是說,所有的出家人,都是白白的接受信徒的供養。在叢林大寺院裡吃飯,是在齋堂迥堂吃飯,齋堂的牆壁上有一幅對聯,用來警策出家人的,聯語是這樣
寫的:「一飯一粥當思來處不易,寸絲寸縷應念物力維艱。」這是過去的祖師,時時刻刻的在這一方面的教誨,要常常念到施主所供養的東西來處不易,不丁以隨便浪費掉。還有一幅對聯,是給我們能夠消化施主供養的方法,聯曰:「寸香斗金易化,三心未了滴水難消。」如果在一寸香長的時間裡,能用心的參禪悟道,那怕是一斗的黃金也消受得了:但是如果不能用心去參究現在、過去、未來這三種心,不能了悟,那麼即使是喝了信施所供養的一滴水,都難以消受得起。所以說,假定我們能來修福修慧,福慧二嚴具足了,我們就能夠報施主的恩德,眾生也能受到恩惠,假定我們經常的弘揚佛法,大家了以後都懂得因果的道理,那麼這個地方的風氣就會改變了,喜歡做壞事的人就會反省自己,做了壞事是難逃因果的報應的,如果有這種成就,就等於眾生得到了恩惠了。如果個地方沒有人弘法,大家沒有善惡因果的觀念,那麼小偷常常來光顧,強盜搶劫,銀行商店也保不住,如果把小孩子抓去綁票,那大人就要遭殃了。所以說,如果大家都能接受佛法真理,眾生就有福了。
如上所說,我們真的做到了這樣的功德,那麼「粒米寸絲,酬償有分」,就是說信徒布施我們的一粒米、一寸絲,那能得到他應得的福德智慧的果報;假如我們不能夠依法修行,那就惡報難逃了。經中有一句偈語說: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若不能了道,披毛帶角還。」就是說你隨便受人供養,而不認真修行的話,那來世就要做牛做馬去還給人家。上面所說的念施主恩,就是發菩提心第四種大因緣。
云何念眾生恩?謂我與眾生,從曠劫來,世世生生,互為父母,彼此有恩。
眾生的恩,意思比較難懂,一般人沒有這種觀念,佛經上很重視這個問題,因為佛教主張六道輪迴,我跟一切眾生無始以來,生生世世互相為父母眷屬,既然如此,那麼彼此都有恩情在,所以要互相照顧、彼此關懷。我們要報眾生的恩,也是發菩提心的條件之一。
今雖隔世昏迷,互不相識,以理推之,豈無報效?
我們人因為轉世有隔陰之迷,就是投胎轉世之後,會把過去世的事情忘記了。神話小說書上說,我們是因為喝了孟母的迷魂湯,這迷魂湯一喝,就什麼都忘了。不過說忘記了也好,假如沒有忘記,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混亂了。但是,忘記了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的,而六道眾生彼此的恩德確不能忘記。既有恩德,理當要報。
今之披毛帶角,安知非昔為其子乎?
今天那些披毛的畜生,帶角的牛羊,又怎麼知道,我不是牠以前的兒子呢?換句話說,那些牛羊豬馬,或許就是我前生的父母呀!
今之蝡動蜎飛,安知不曾為我父乎?
蝡動蜎飛,就是那些小蟲類。小蟲很可憐,也不大被人重視,人家看到了,隨便可以把牠弄死的。但是牠是一條生命,而且說不定牠前生,還曾做過我的父母親人哩,所以我們要護生,要戒殺、放生,就是怕傷害到過去生的父母親人啊!
每見幼離父母,長而容貌都忘;何況宿世親緣,今則張王難記。
我們常常看到,一個人幼小的時候,就離開了父母,到長大了以後,容貌都改變了;小時候的模樣都忘記了,這是很自然的事,何況隔了一世,過去世的親戚關係,現在姓張姓王,根本就都記不得了。
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,宛轉於餓鬼之中,苦痛誰知,饑虛安訴?
待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